薛洪言:開年已有近500家機構註銷,私募爲何加速離場?

中新經緯2月28日電 題:開年已有近500家機構註銷,私募爲何加速離場?

作者 薛洪言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官網顯示,在2月25日有2家登記剛滿一年的私募機構依公告註銷後,26日,再有一傢俬募機構北京海文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申請主動註銷。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2024年以來,已有491傢俬募相繼退場。其中,424家爲協會註銷,62家爲主動註銷,5家爲依公告註銷。而拉長時間來看,2023年共有2537傢俬募機構註銷,其中協會註銷爲1905家。2022年共有2210傢俬募機構註銷,其中協會註銷爲843家。

近年來,大量私募機構離場,既有監管趨嚴的影響,也是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發結果。監管的影響,更多地在於明確行業規則與邊界,淨化行業發展環境,讓各類僞私募、違規違法機構生存空間不斷縮窄,逐步退出;而市場的優勝劣汰,在熊市環境下更爲凸顯,資產管理機構終究要靠業績說話,業績排名靠後的機構會被市場自發淘汰。因私募機構准入門檻比較低,行情好的時候新進入的機構比較多,行情不好的時候被迫退出的機構也多。

私募排排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百億級私募數量降至98家。而在年初百億級私募數量爲104家,私募頭部梯隊明顯縮水。結合國際經驗來看,資產管理機構具有馬太效應,強者恆強。業內常用百億規模視作一傢俬募機構躋身頭部的標誌,通常對應更高的曝光度以及渠道端更多的支持。

一般來說,百億私募多已建立比較成熟的銷售和投研體系,在特定賽道中深耕發展,日常規模波動更多受市場環境影響。在牛市環境中,大量資金涌入加上淨值擡升,助力更多私募機構站上百億門檻;熊市環境下,投資者贖回資金,加上淨值縮水,一些私募機構也會從百億線上跌落下來。年初以來百億私募數量有所減少,主要原因在於開年以來的市場大跌。數據顯示,1月私募基金正收益佔比低至約兩成,部分知名私募旗下產品淨值跌至0.7元以下。2023年末,私募基金管理規模5.72萬億元,其中量化產品約1.5萬億元。年初以來,受雪球產品敲入及融資盤負反饋等影響,很多量化基金淨值出現大幅縮水,不少產品甚至跌破清盤線,對管理規模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隨着節後市場回暖,百億私募數量將會觸底回升。

近年來,受財富管理需求端大爆發驅動,中國私募基金管理行業迎來大發展。尤其是2020-2021年兩年內,受牛市賺錢效應驅動,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出現翻倍增長。行業大發展過程中,各類策略、各種機構相繼站上風口,行業內快速涌現一批新晉百億私募,但這些機構能否走得長遠,還要接受市場和時間的考驗。

短期來看,渠道對私募機構至關重要,名人效應也能在短期內助力私募機構做大規模;但長期來看,優秀且可持續的業績纔是私募機構的立身之本,背後離不開紮實的投研體系、合理的激勵機制、終身學習的企業文化以及對長期主義的堅持。(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