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這樣一個編輯人
作家康文炳近日出版新書「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姚志平攝)
生命如書,有人會選擇隨時間推進翻往下一篇章,有人則會選擇留下註解。作家康文炳近年將編輯實務經驗化爲《編輯七力》、《深度報導寫作》及《一次搞懂標點符號》,大大幫助有志寫作者。但除了編輯教學外,其實他也是歷經大時代變革的資深媒體人,在近日出版的散文集《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允晨文化出版)中,娓娓道出媒體人路程及驚心動魄的青春記憶。
寫回憶 盼「有個交代」
現年58歲的康文炳笑說,寫出過往生命歷程是對回憶「有個交代」,「講白點,活過的日子已經比要活的日子多很多了。在我過50歲後,這些片段、情緒化的年少回憶,像安靜又綿長的冬日細雨般,不斷在腦海中出現。但文字有種神奇的力量,你真正寫下來時,敘事脈絡會完整化,讓你封存回憶,寧靜下來。」
觸發回憶的有時是外界動向,如陳映真過世、臉書上一則則紀念鄭南榕的貼文,都讓康文炳憶起他在就讀臺大政治系時,曾加入黨外雜誌《夏潮》擔任執行編輯的過往。他說,當時加入雜誌編輯只是想貼補花用,但也因此與陳映真有相識的機會,更因緣際會與鄭南榕有了交集,那段黨外故事現今想來,仍十分珍貴,他也因此開始30餘年的媒體人生涯。
康文炳是臺南七股人,他在正值個性萌芽的青春期,舉家從南部遷居北上,大城市的繁華對比家鄉的純樸,反倒讓青少年產生壓抑的個性,「那時候來臺北,看到大城市會有自卑的心情,也因此養成我內向的性格,但偏偏我頭幾份工作都是記者,有一陣子,我每天起牀都在想『今天該辭職了吧。』」
第一份領薪水的工作是擔任《夏潮》的執行編輯,歷經數十年,康文炳任職橫跨財經、科技各領域媒體,發現自己最喜愛的還是「編輯」本身技法,「爲甚麼我會做這麼多領域的工作,是因爲我不瞭解我到底喜愛什麼,纔會不斷漂流。在我終於要考慮不再做媒體時,我想這多年的經驗不留下一點來傳承,實在很可惜,纔有了《編輯七力》的誕生。」
寫臉書 當隨身筆記
康文炳說,《編輯七力》系列編輯書就是將編輯實務系統化的歷程,他也在書寫過程中重新學習,「編寫過程中我參考一些西方經典寫作書,發現西方語法與東方語法落差太大,像是主動與被動寫法、倒裝句如何使用,如全數套用西方語法,語意就會差很多。」
近年臉書寫作盛行,康文炳也透露,若要練習寫文章,臉書寫作是個簡單容易上手的方式,「寫作千古不變的秘訣就是多看多寫,特別是多寫,爲甚麼職業作家能越寫越好,就是因爲他們有報刊專欄等地方可以發表文章。每個寫作者都是認真的閱讀者,一般人沒有像作家一樣的機會,但臉書卻爲寫作者及閱讀者開了一扇窗。」
康文炳形容,臉書就是隨身筆記本,有時點子倏忽即逝,想到甚麼,趕緊敲幾行字就能成爲書寫的脈絡,透過公開、限朋友看到、甚至只有自己看到的設定,人人都能讓放在抽屜裡的日記成爲高不可攀的專欄,「想到要將文章發表出去,你會更認真去修改句子及贅字,這是很好的練習,我自己就多是用臉書來發表簡短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