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代人的回憶,在內地絕跡了?

前兩天和香港local朋友聊起童年的調皮搗蛋時光,才發現雖然地理上相隔不遠,但大家童年玩的遊戲可不一樣。

比如有一個說是內地流傳過來香港的桌遊,小時候小朋友中特別風靡,叫做「康樂棋」。

內地人表示:真沒聽過啊…(聽說過玩過的朋友請舉手‍♀️)

也是巧了,今天就讓我發現,一直以來非常喜歡的「創><藝互聯」大灣區藝術展覽系列,前不久開啓了第二輪第四站展覽「重拾紙上童樂」,就是以康樂棋爲創作主題的。

「創><藝互聯」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和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籌劃,這一站來到了今年初爆紅的影視取景地:江門。

打算出門到江門打卡的朋友,不妨讓我推介這個展覽,一起從中解密這個曾風靡一代香港人童年的遊戲吧!

01

「康樂棋」其實是飛行棋?

其實「康樂棋」的玩法有點像飛行棋,但它的形式更加豐富有趣,遊戲紙上除了有棋盤,還配上了一幅有趣的遊樂場圖畫。

via.mickeygooloo

畫中的36個小朋友進行着各種康樂活動,玩家們也是要通過擲骰子決定棋子的前進步數,途中也會隨機觸發各種機制,最終最先抵達終點的玩家獲勝。

據說,「康樂棋」最早是從內地流傳到香港的,可惜後來在香港逐漸普及的時候,在內地反而絕跡了。

via.chu.asia

而「康樂棋」有多受當年香港小朋友的歡迎呢?大概就是過來人口中說的「玩到張紙爛完又補,補完又爛」了。

這次「重拾紙上童樂」的參展藝術家賴筠婷和設計師STICKYLINE,分別以傳統工筆畫和紙雕塑的創作形式,來重新演繹「康樂棋」有趣的細節,讓觀衆感受它的迷人之處。

02

《康樂棋棋盤》

藝術家:賴筠婷

賴筠婷擅長以中國工筆描繪人像和日常生活情景。

她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並完成藝術碩士課程,主修中國畫。後來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職教授工筆花卉和工筆人物。她以溫婉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特別動人的細節。

*賴筠婷2012年香港當代藝術獎獲獎作品,水墨設色紙本《車廂》。

via.中大通訊

工筆畫的歷史悠久,曾記錄了許多古時候的生活及文化活動。

因此,賴筠婷也希望透過工筆畫臨摹、教學及創作,把這珍貴的傳統技法承傳下去。

「康樂棋」的發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康樂棋」在香港最爲人所熟知,這個時期,正是賴筠婷的童年時期。

在「康樂棋」逐漸被替代、被遺忘的今時今日,常以小朋友爲靈感源泉的賴筠婷以工筆技法重繪棋盤,希望重拾美好珍貴的童年回憶。

《康樂棋棋盤》將棋盤分作四個部分來展現,也將原本的比例放大很多。

因此許多細節部分,比如小朋友的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賴筠婷特別花了心思處理。

也就產生了作品中新舊交融的創意:遊樂場圖畫中的小朋友們,騎着八九十年代曾在屋邨公園非常流行的搖搖馬,卻穿着着當今的香港幼兒園校服。

*原版康樂棋與賴筠婷的創作筆記(上圖)vs重新創作的《康樂棋棋盤》(下圖)

「好像將現在的人帶回以前,離開一些很華麗的東西,很簡單也可以很快樂。」這樣的時光交錯,也表達着小朋友們永恆純潔的童心與稚容。

03

《百格童年》

藝術家:STICKYLINE(樑子程及黎意雄)

成立於2011年的香港創作二人組合STICKYLINE,由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工業與產品設計專業的設計師樑子程和黎意雄二人組成。

STICKYLINE擅長以紙和金屬作爲主要媒介,創作出符合極簡幾何美學的作品。

這次展覽中,他們延續對紙材質的熱愛,突破紙的平面界限,讓觀衆進入一個個童年時光的瞬間,恍如置身於比例虛幻的空間中。

《百格童年》將港人熟悉的康樂棋棋盤和角色縮小或放大,放置在立體化的大棋盤上。

與四五歲小朋友等比的小人紙雕,拉近了作品與觀衆的距離。而跑步、游泳甚至溺水的情境,與放大了的花朵和小魚,融入棋盤,一同打造充滿了童趣的想象空間。

抽象的紙雕作品線條極簡,觀衆可以穿梭其中,回憶童年與玩伴在公園嬉戲的時光,耳邊彷彿有歡聲笑語,無憂無慮、歡樂滿載的氛圍讓人無比懷念。

《康樂棋棋盤》與《百格童年》兩個作品也有所關聯哦~

你可以嘗試通過兩組作品棋盤上的數字,找到相同棋格分別在平面和立體創作的兩種不同演繹。

爲了觀衆朋友能有更強的互動感,現場還特別設置了《康樂棋棋盤》縮小版本的「康樂棋」,讓大家圍坐在一起玩一局。

無論是哪個年代的朋友,都能在這次展覽,透過欣賞、體驗和玩樂找到回憶及共鳴。

在放不下手機的今天,不如返璞歸真一下,回到童年的遊樂場,和小夥伴們圍坐一圈,享受單純在遊戲中追趕和偶遇未知的快樂吧!

創><藝互聯

「重拾紙上童樂」

賴筠婷 x STICKYLINE

展覽日期

即日起 至 7月23日

開放時間

週日至週四

9:00 - 18:00

週五及週六

9:00 - 22:00

(逢週一閉館)

地點

江門吉米方圓

(江門市白石大道和興廣場197號)

免費參觀

圖 /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絡

未經允許,不可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