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行動支付大趨勢
文/陳怡如
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行動網路用戶也大增,人們的生活更因此大大改變,接下來我們要迎接的是行動支付時代來臨。未來,金融卡、信用卡都會「收」到我們的手機裡,手機除了通話、上網之外,它還是我們的錢包。繼塑膠貨幣之後,我們即將再次迎接電子貨幣對生活的變革。
身爲現代人,沒有帶手機出門,會是很令人驚慌的一件事!手機除了通話之外,透過連接上行動網路,可以通向全世界,看電視、玩遊戲、購物、閱讀等等都做得到,讓個人生活如此豐富的一支手機,機不離身已經是很多人的習慣了。
在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普及之後,身上的手機即將和錢包結合,未來出門只要帶着手機,搭車、用餐、購物等等,都可以「嗶」一下就完成,這就是我們要談的「行動支付」。
所謂的行動支付,就是手機支付,簡單地說,我們拿着手機通過網路或是近距離傳感直接或間接向銀行金融機構發送支付指令,完成貨幣支付或是資金移轉。
再白話一點說,就是手機裡都建立好了個人的金融卡或信用卡資料,當我們到商店買東西,直接把手機拿靠近商店的POS機感應,就完成了付款,而付款的方式可以選擇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或是刷某一家銀行的信用卡。也就是說,我們錢包裡的金融卡、信用卡都可以集合到手機裡面,不用再把錢包塞得鼓鼓的。
要怎麼樣可以實現行動支付呢?目前有網路、藍牙、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近場通訊)等方式,從發展的趨勢來看,基本上NFC已經是主流。
過去的行動支付大部分展現在遠程支付,像我們在電腦上透過網路完成金融轉帳、線上付款等等的行爲。真正的近場支付,應該是發生在像是悠遊卡這類儲值卡功能的電子錢包。
法令鬆綁 行動支付開跑
悠遊卡的發行,帶給我們生活上的許多便利,搭公車不用準備零錢,隨着讀卡機的布建,現在到悠遊卡的特約商店(例如便利商店),以及臺北捷運系統、公車、停車場、計程車、火車、高鐵等,都可以使用。
不過,悠遊卡還是需要儲值,且只有小額支付功能,並不能整合個人的金融卡或信用卡。
直到今年一月,金管會公告「信用卡業務機構辦理手機信用卡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同意銀行採用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載技術,通過行動通信的空中接口對SIM卡數據及應用進行遠程管理的技術)空中下載模式,發送消費者臨櫃申辦的信用卡,這張虛擬信用卡可透過NFC進行刷卡購物。
完成行動支付不可或缺的主角有:消費者手上的智慧型手機、電信商、銀行、商店的讀卡機,主導的關鍵在於電信商和銀行。
由於臺灣纔剛起步,電信商和銀行都希望取得主導,不同的行業主導就會採用不同的方法。電信商(如中華電信)主導就會採SIM卡模式,用戶要換成NFC的SIM卡,搭配NFC手機使用。
而銀行主導的話,會採Micro SD模式,只要是能讀Micro SD卡的智慧型手機,插入銀行發的Micro SD卡,內建個人資料,透過網路使用(如果是透過讀卡機,就需要NFC手機)。這兩種方法都還在試驗階段,各家電信公司與銀行已經開始進行,明年一月正式營運。
在此之前,中華電信利用QR Code條碼,連接網路的行動支付,與多家銀行合作,實體店面或網路商店只要用QR Code條碼就可以完成,是最快實現的行動支付。(全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