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奕材IPO啓程 未盈利企業上市有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有人星夜赴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

11月29日晚間,上交所受理了“科八條”後首家未盈利企業西安奕材的IPO申請。同一天,苦等三年半的曠視科技,撤回了註冊申請文件,終止IPO進程。

這兩家企業,構成了未盈利企業IPO的一體兩面。

2019年科創板作爲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隆重開市,多元化、包容性的發行上市規則,爲硬科技企業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然而,隨着部分公司因股價破發、商業化困境等被市場質疑,監管層對於未盈利企業的審覈更趨嚴格,大量企業終止審覈。

截至目前,科創板在審企業(不含已收證監會批文企業)僅剩25家,其中最新一個報告期虧損的企業爲8家,而“科八條”之前科創板受理的最後一批以標準四申報的未盈利企業中,長光辰芯在2023年已經實現盈利。

新入場的西安奕材,會帶領未盈利企業重回IPO“暖春”嗎?

未盈利企業申報“破冰”

招股書顯示,西安奕材是中國內地最大的12英寸硅片廠商,由於前期投入較大,截至2024年9月,西安奕材合併報表存在17.79億元未彌補虧損。

此次科創板IPO,西安奕材選擇的是科創板第四條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

“科八條”強調,要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對於什麼樣的企業屬於“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西安奕材的招股書中拼湊大致輪廓。

在“具有關鍵核心技術”上,西安奕材自述,其核心技術覆蓋12英寸硅片生產的所有工藝環節,基於外購和自研的工藝設備已形成獨立自主的包括IP、專利、Know-How的技術路線和技術體系,目前已達到國際同業同等水平,均有專利和技術秘密保護。

從市場潛力來看,硅片是芯片製造的“地基”,是需求量最大的晶圓製造材料,2023年全球市場需求約124億美元。根據SEMI預計,203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美元,假設保持現有增速,全球半導體硅片市場規模屆時有望翻倍,達到約250億美元。

從科創屬性來看,其2021年至2023年累計研發投入爲4.2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爲15.33%,期間公司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爲166%。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已獲授權發明專利合計486項,應用於主營業務、形成核心技術且並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共計107項,滿足《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相關要求。

同時,在行業地位上,公司是陝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確定的“第一批陝西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

更爲重要的是,西安奕材對於盈利時間,給出了較爲清晰的時間表。

其在招股書上表示,公司管理層根據產能建設及投放、技術研發、客戶驗證和銷售計劃,預計西安奕材2026年或2027年可實現合併報表盈利。

西安奕材或是個例

西安奕材IPO進程的推進,能代表未盈利企業整體的處境嗎?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在大部分投行人士眼中,西安奕材的受理只是個例。

“無非就是一個特殊的公司提交了材料被受理而已,又不代表其他未盈利公司也可以提交材料被受理。未盈利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公司質地和競爭力。”前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說道。

華南一家資深的券商保代也對記者感慨評價道:“要有自知之明,別人能行不代表你能行。”

事實上,在此前申報的衆多未盈利企業中,成功闖關者並不算多。

當前,除了西安奕材外,另外7家在審企業均已“卡殼”。這七家企業均爲2023年6月30日之前獲得受理的企業,其中兩家已經順利過會並提交註冊一年有餘,遲遲未等到批文,另外5家則遲遲未被安排上會。目前七家企業均因財報更新“中止審覈”。

商業化難題,是這些企業共同的困境。

7家企業中,有4家在招股書最新報告期處於無穩定主營業務收入的狀態,採用的是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醫藥企業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牀試驗,佔比過半;另外3家企業中,有1家企業招股書最新一期營業收入低於一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過去一段時間,在大量未盈利企業破發之後,監管層對於採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申報的未盈利企業的審覈,就已愈發謹慎。尤其是在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688443.SH)上市後,標準五的IPO審覈進程接近暫停,期間大量公司撤回申請或批文失效。

較典型的是“卡殼”最久的必貝特,2022年6月獲得受理,距今已有兩年半的時間。其是一家創新藥企業,主要聚焦於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根據上一版招股書,必貝特尚未實現商業化,報告期三年累計虧損約3.86億元,公司在2023年1月11日過會、2023年6月1日提交註冊後,遲遲沒有拿到證監會的批文。

此外,手術機器人企業思哲睿、創新藥企業恆潤達生和禾元生物,也均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持續增虧。其中,禾元生物還存在一起專利訴訟糾紛懸而未決,恆潤達生則屬於“踩線”申報,2021年4月27日,恆潤達生完成申報IPO前的最後一次增資,估值爲42.73億元,但近年來,隨着一二級市場環境變化,公司能否維繫這一估值水平或還存在重大疑問。

而營收規模較大的另外兩家公司中,百奧賽圖已在港股上市,此次申報科創板爲二次上市。目前,百奧賽圖還未實現盈利,2020—2023年累計虧損近20億元。此外,公司生產性生物資產和消耗性生物資產轉化情況是否合理、關聯交易等情況,也引發監管質疑。

而長光衛星的招股書中被質疑隱瞞重要代持信息,或遺漏了涉及公職人員受賄案有關的代持信息。

“蹺蹺板”兩端的解法

事實上,除了聚焦於IPO審覈的關鍵事項之外,天平的另一端,另一種“解法”正在醞釀。

9月末,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即“併購六條”),首條即提出:“支持上市公司結合自身產業發展需要,在不影響持續經營能力並設置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相關安排的基礎上,收購有助於補鏈強鏈、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的優質未盈利資產”。

11月29日,曠視科技在提交註冊三年未果後主動終止了註冊進程。

根據曠視科技提供的IPO註冊稿,2018年-2021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分別爲8.54億元、12.60億元、13.91億元和6.70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8.00億元、-66.43億元、-33.26億元和-18.65億元;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爲-5.65億元、-12.49億元、-15.47億元和-9.39億元。

而半個月前的11月11日,曠視科技創始人、CEO印奇被選舉爲主板上市公司力帆科技董事長。

此前,印奇持股並擔任法人的重慶江河順遂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24.3億元的代價間接獲得力帆科技19.91%的股份,成爲力帆科技第二大股東。而力帆科技的控股股東爲重慶滿江紅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滿江紅)。

根據天眼查數據,吉利控股旗下的吉利產投、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旗下的重慶兩江新區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是滿江紅第一、二大持股方。

今年7月24日,吉利控股集團官微發文披露,7月23日,重慶兩江新區與吉利汽車集團、曠視科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合作協議,三方將依託重慶製造業基礎和產業優勢,結合曠視科技在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吉利汽車整車研發、製造優勢,共同建設AI智行開放平臺,構建“AI+車+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模式,打造新質生產力標杆項目。

由於三方的微妙關係,不少市場人士猜想,曠視科技或將藉助力帆科技“曲線”上市。

但截至發稿,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尚未獲得曠視科技關於這一猜想的迴應。

(本報記者雷晨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