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晚報攜手多部門助聽障人士逛文博館

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張夢婷 王煜)對於聽障人士來說,逛博物館不難,“看”懂博物館纔是他們更渴望的“完美看展”。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聽障人士“看”見文物故事的願望將成爲現實。

今年6月25日,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平臺發佈稿件《走進博物館,他們渴望“看懂”聲音》,講述聽障人士的逛館之困——記者陪同兩名市聾人學校的學生走進烏魯木齊市多處文博場館,記錄下觀展過程中他們對無障礙服務的現實需求以及遇到的具體困難。

報道發出後引發各部門關注,但烏魯木齊市各文博場館尚未配備手語解說力量。

爲了讓聽障人士有更好的逛館體驗,烏魯木齊晚報攜手市教育局、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市文物局)發起“手說文博,有愛無礙”公益行動,合力打造數字手語導覽視頻,在無聲世界裡以手語解鎖文物之美。

市教育局在市教育系統內動員、組織力量參與,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

“並不是每一個字都可以通過手語精確表述出來,尤其講解詞中還涉及到文物的歷史、文化以及一些專有名詞。在翻譯時,要先使用《國家通用手語詞典》中的手語詞語,在詞典中沒有的詞語再使用地方手語進行翻譯。”市聾人學校手語教研組組長趙曉橋以“腹地”一詞爲例,它的意思是靠近中心的地方,可國家通用手語講解中並沒有這個詞,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則與實際意思不符。因此需要字句斟酌、反覆推敲。

爲此,市聾人學校的20名手語老師進行統一培訓,歷史學科手語教師王萍進行翻譯工作,有着手語新聞翻譯經歷的教師薛瑞錄製導覽視頻。

市聾人學校黨總支書記周海燕介紹,將率先對市博物館的5處重點場景和文物進行翻譯、錄製。

202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爲殘疾人、老年人獲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

烏魯木齊市教育局體育衛生藝術科科長王靜說,通過多方聯動將文物與手語巧妙結合,既能讓聽障人士“聽”見文化的聲音,又能更好彰顯文物的美好與智慧,將讓通往無聲世界的橋樑更通達。

“沉澱的知識凝聚在書本,鮮活的歷史則展示於博物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副館長李黎說,市博物館針對聽障人士,不斷完善服務,只爲他們能在博物館開啓無障礙之旅,與歷史來一場近距離的文化交流。希望更多聽障人士能信息無障礙地感知烏魯木齊文化的生動韻律。

記者團隊將在近期進行手語解說拍攝,製作成手語導覽視頻,並持續關注“手說文博,有愛無礙”公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