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魏國彥》封城防疫vs.佛系療法

2020年全球新冠抗疫過程集結表現在「大巴靈頓宣言」與「約翰‧史諾備忘錄」爭鋒,目前看來,史諾備忘錄暫且佔了上風。(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從個人層次考量,選擇很清楚:保命最重要,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升高到國家總體層次,思路就不一樣了,任何一種防疫政策除了影響個人健康以外,也牽動國家整體運作經濟發展。回顧2020年全球新冠抗疫過程,明顯出現兩條路線的鬥爭,最後集結表現在《大巴靈頓宣言》與《約翰‧史諾備忘錄》爭鋒,目前看來,史諾備忘錄暫且佔了上風,終究鹿死誰手,還待後續發展。

《大巴靈頓宣言》由3位知名學者領銜於10月4日在麻州美國經濟研究所」提出,反對各國施行的封城措施,而提出一套稱做「焦點保護」的方案,認爲只要對老人以及有長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病等)的風險羣進行隔離保護即可,其餘低風險者,即便感染,也能痊癒,從而形成「羣體免疫」。他們反對無差別待遇的全面封鎖,因爲把人關在家裡「對身體和精神健康產生了有害的影響」,對心理、民生和經濟都帶來嚴重損害。讓社會運作重回正軌,整個社羣建立普遍羣體免疫纔是富有同情心的好方法。

3位學者分別來自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以及哈佛大學,具有流行性病學、健康經濟學免疫學、生物統計學傳染模型學等多重專業身分。這份宣言自有其份量,也引起廣大回響,全球已有77萬人簽署,簽署者集中於北美大陸與西歐諸國

醫學界著名期刊針絡》(Lancet)隨即在10月14日刊出《約翰‧史諾備忘錄》,同步展開全球連署,但只限於科學家醫療專業人員,走的是菁英路線。該備忘錄反對《大巴靈頓宣言》所持的自由放任,認爲實務上難以明確區分所謂「高風險」者,也無科學證據支持放任「低風險」者感染就能建立新冠病毒的羣體免疫力

多篇跨國比較研究已表明:強而有力的及時封城與強制戴口罩對於抑制新冠病毒肺炎確實有效,中國首發的1月23日武漢封城,以及後續的擴大實施,搭配以臨時搭建的方艙醫院將非緊急病患集中醫療,隔離於一般醫院之外,都是有效措施。中國目前僅累積不到10萬人案例,而管制鬆散、步調參差的美國卻有2050萬人確診,35萬人死亡。另方面,一向以社會福利體系完整,醫療資源豐厚稱道的瑞典也出現了43萬人確診,8700多人死亡的難堪紀錄數字高於其他北歐國家5到10倍,成爲所謂「瑞典悖論」,檢討原因,實系來自於該國衛生當局「羣體免疫」的「佛系療法放任政策所致。

總結而言,在有效疫苗出現並廣泛施打之前,「羣體免疫」的佛系療法看來並不可行,我們還是要守緊國門,戴好口罩。

(作者爲臺灣大學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