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音》爲什麼慣性稱「漢人」而非「唐人」?

翁佳音》爲什麼慣性稱「漢人」而非「唐人」?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愛傳媒翁佳音專欄】老番講近代初期臺灣史的漳潮泉語系族羣時,到今天還是慣性用「漢人」,偶而用「華人」,婉謝被勸導改用「唐人」之詞。並不是頑固,或自以爲是,而是到了這種年紀,還是讓老番能保留一點求學過程中的一些認知吧。

老番臉書曾提過日語「唐(から)」不一定專指中國,荷蘭等西方洋人與珍奇之物,日語也寫作「唐人」、「唐物」。總之,日語的「唐」,是「外(國)」。回到臺灣歷史現場,日本時代,「唐人tn̂g-lâng」在《臺日大辭典》解釋爲:「支那人、民國人」,與「本島人」、「高砂族」相對存在。換句話說,日本人編輯的辭典裡,臺灣(人)不稱自己「唐人」,而是爲叫臺灣以外的「中國人」之用語。

千萬不要罵這是日本帝國殖民地統治的他者觀,大清帝國時代的漢語方誌雖然一開始說「番呼漢人曰唐人」,可是至遲在十九世紀初就跟日本時代一樣的講法:「臺(人)呼內地(人)爲唐人」、「臺灣人稱內地曰唐山、內地人曰唐人」,「臺人……又呼內地人爲唐山郎」。「唐(山)人tn̂g(-soann)-lâng」,已變化爲外人,若有此歷史知識,就不難知爲何戰後「本省人」會叫「外省人」「阿山仔A-soann-á」了。國族認同,雖有變化與撕裂,仍有綿延之處。

至於老番講「漢人」,其實也不是啥太陽底下新事。最近上課準備一段,卻因視迅無法講到。是Anthony Reid的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tical Crossroads,書中序言再提醒學生,民族稱呼常因時代而有變化,例如越南主要民族的京族,到十九世紀還是自稱「漢人」。沒錯啊,越南人一樣也自稱「華民」,稱別人蠻夷,當然跟臺灣一樣,稱後來由中國移民到越南的,爲「唐人」。呴呴,研究臺灣史,若配合長期東亞‧東南亞史,會更有趣啊。

作者爲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着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