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白話? 什麼是語言和文學的感動
親愛的米包和米果:
日前阿嬤看到一則短影片,影片中比較「新世代」和「以前的世代」所有和所沒有的特質。片中年輕的孫子對爺爺說,你們怎能生活在沒有科技、電腦、電視、互聯網、汽車、手機…的時代?爺爺說,可是你們的世代缺乏信仰、同情心、尊重、良好的舉止、真正的教育、仁愛之心、羞恥之心、誠實、謙虛…;在我們的世代,我們和真正的朋友交往,而非網路社羣的看不見的朋友;我們在草地上玩耍、自己做玩具…。
這讓我思考了一些常引起爭議的問題:
新的東西一定好嗎?傳統的東西就應該拋棄嗎?
隨着時代和科技進步,有些事物也許逐漸被淘汰。科技也許帶給人們許多方便或進步,但換個角度看,人們也失去了一些傳統事物的「美好」,就像阿嬤雖然常去超市購物,因爲超市提供了乾淨方便的環境和多樣化、新的產品,但有時還是會去傳統市場,因爲我喜歡那裡的人情味和傳統食品,和認識的魚販肉販聊聊天,讓我覺得購物並不只是買東西,也包括了人之間的相處和關係。傳統的事物是種傳承,瞭解傳統讓我們瞭解上一代或過去人們的生活、行爲、和文化,可以使我們互相學習,使社會更融洽和進步。
什麼是語言和文學的感動?什麼是學問和知識?我們需要爭辯文言文和白話文哪個比較好嗎?
如果我們學習英文,並不覺得需要拋棄中文,爲什麼我們覺得學習白話文需要拋棄文言文,需要拋棄學習文言文的機會呢?某些文言文流傳至今,是因長期以來人們體會了它們內容的優美,值得學習。而且,課綱爲什麼需要規定學生要學習幾篇文言文、學習哪些文言文?能學習一種語言的文體,不是讓我們能夠了解不同文體的語言表達方式,並且藉着這種文體瞭解更多文學或語言的知識嗎?不管文言文或白話文,重點不在於它們是文言文或白話文,而在於它們的內容和表達是否令人感動,是否值得學習。
該給下一代什麼教育?
不知道爲什麼,政府常常管一些不該管的事,卻不去做該做的事。譬如最近國外幾家大出版社又陸續發表了英文年度字詞,我不禁想說,爲什麼我們沒有中文的年度字詞?(雖然聯合報也發表年度代表字,但二者意義並不一樣。)
以語文教育而言,以前國立編譯館的工作重點只在負責中小學教科書的審查,但對於科技日新月異,新的字詞彙快速增加,新的專業詞彙應該提供的中文譯名及說明,卻完全忽略。國立編譯館於二○一一年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遺憾的是,似乎也看不到有什麼新的作爲或成果。以教育部出版的國語字(辭)典爲例,近年一共只修訂五本國語字(辭)典,以字詞彙增加之快速和數量,這樣實在難以趕上社會的變化和科技的進步!而且,讀者也不知道每次修訂的重點爲何?發現了哪些新字詞,或哪些字詞有什麼新用法?有什麼新的社會和時代意義?
阿嬤寫這封信,主要是希望當你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新聞或消息的討論時能多思考、瞭解事實真相,並秉持尊重的態度。快要期末考了,祝你們雖然努力唸書,但也保持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