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店冤枉女孩強行搜身,全網抵制,她的媽媽是這麼做的......

四月中旬,江蘇揚州,一位媽媽發文稱要爲女兒討回公道:

數天前,孫女被爺爺帶着去當地某文創店買東西,準備離開時被老闆喊住。

原因是懷疑女孩兒拿了店裡的一卷膠帶,

女孩翻遍自己的全身,也沒有膠帶的影子。

老闆卻堅持稱監控拍到她拿了,要當場搜身,

爺爺站不住了,聲稱相信自己的孫女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阻止了老闆無理的要求,並當場報警。

警察到現場看了監控之後,看到視頻中女孩把拿起的膠帶放回了原位,

因爲動作不太明顯,造成了場誤會。

事情到這裡,老闆向孩子道歉後,其實就算結束了。

但並沒有終止。

事發幾天後,文創店老闆並沒有如約在店門口張貼道歉信,也沒有到女孩班裡道歉。

老師、父母、孩子都在等他,他卻毫無音訊。

女孩的媽媽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把事情的原委發在了網上。

卻引來衆多網友爲此打抱不平。

在短時間內,這家店門口擺滿了各地網友寄來的白色花朵和卡片,上面寫着大家的“祝福”:早日倒閉。

之後,該店老闆纔在網絡上向發佈了道歉視頻,稱自己的工作失誤給孩子帶了不好的影響。

但買賬的網友依然很少,

先不說老闆的道歉是出於真心,還是迫於輿論的壓力,

今天想聊聊,爲什麼網友們對待此事竟然一致的憤怒。

先給大家講個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案子吧。

去年十一月,貴州畢節一位11歲的女孩在清冷的寒夜跳樓離世。

因爲她在“莎莎文具店”買東西后,老闆發現店內一款價值3塊6的文具丟了,

看了監控後,把疑點放在了她身上。

第二天她再次前往文具店時,被老闆扣押了作業本,

並且在沒有經過她的同意後,將寫有名字和班級的作業本封面打印下來掛在店門口展示,

旁邊還出現了幾個刺眼的大字:“重金懸賞,緊急尋人”。

老闆仍然覺得力度不夠,隨後把懸賞信息散發在各個家長羣之中。

這件事很快便在學校裡傳開,女孩在一夜之間,成爲爲了3塊6毛錢出賣自己信譽的小偷。

班主任在得知事情真相後,及時聯繫了孩子的父母,希望他們與孩子溝通下,

但當晚家長回家時因爲工作太累就先休息了,誰都沒料到悲劇發生的如此之快。

女孩媽媽在文具店門口痛哭

女孩的母親跪在地上哭成了淚人,但也喚不回孩子的生命。

網絡不但有記憶,還有溫度。

已經出現過一個莎莎文具店,不能再出現下一個“莎莎”。

因爲幾塊錢,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失去生命。

太不值得。

有些人認爲,既然是一場烏龍事件,老闆也道歉了,何必詛咒人家不留一點退路?

這難道不也是一種變相的傷害?

那是因爲很多人都忽略了老闆的致命之處,

就是他沒有通過正常的渠道去解決問題,而是用“當衆搜身”、沒有事實依據的污衊,去輕易指責一個孩子。

丟了東西之後的正確反應是什麼?

是報警。

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警察肯定會第一時間聯繫到孩子的家長或者學校,然後由其父母/老師的陪同下,去解決事情,安撫和正確的引導孩子。

無論是文創店老闆還是莎莎文具店的老闆,私自用搜身、張貼告示這樣的方式去蠻力解決,其實和耍流氓沒什麼本質區別。

乍一看老闆是這件事裡的受害者,但實際上他纔是施暴的那個人。

因爲他們都把一點點的矛盾擴大了。

如果孩子長大後,遇到同樣的問題,她是不是也會像今天發生的這種情景一樣去污衊和指責他人?

沒有人會知道。

再者,從教育的角度來講,

這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世界觀都還沒有完全成熟,

面對成年人的質疑,他們往往是有口難辨,根本沒辦法證明自己的清白。

十歲左右的孩子,正是處於自我意識的高峰時期,在此期間,他們十分在意自己在各個環境中樹立起來的形象。

否定和指責帶來的羞恥感,無疑是對他們心理上的重創。

這也是爲什麼莎莎文具店的當事女孩,會不顧一切的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真正原因。

這種極端式的做法,成了孩子證明自己的“唯一”方式。

文章開頭這個女孩最幸運的是,她擁有關心和信任她的家長。

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這麼幸運,也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僥倖逃過一劫。

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思考,

如果我們是當事的店主,是否能公平公正的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是孩子的父母,能否在得知孩子“盜竊”時穩定下來情緒好好的引導他?

還記得兩個10歲的孩子掰斷小區內十幾輛私家車車標的新聞嗎?

這十幾輛車,12輛奔馳,2輛邁巴赫,賠償的話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但當事人雙方的做法都十分值得借鑑學習。

兩個孩子的父親在得知孩子們做的事後,第一時間先在小區羣裡把自己瞭解事情的狀況、進度以及處理方法同步給了所有人,

並且替自己的孩子道歉,主動要求賠償。

除此之外,還把兩個孩子受罰的照片拍下來發在了羣裡。

本身讓人生氣的一件事,通過父親的一系列操作之後,氣氛緩解了很多。甚至還有人在羣裡開起了玩笑:

車主也表示可以理解“熊孩子”的行爲,不再過多追究。

兩方都比較體面的應對了此次意外。

把一件壞事,變成了件好事。

如果這十幾位車主像文創店老闆一樣,找家長討個說法,要賠償,甚至要孩子道歉,

可能故事就不是這麼一說了。

父親的智慧,車主的大氣,是處理此類事情的重要因素。

套在文章開始我們講的文創店事件也是相同,

如果孩子真偷拿了膠帶,也不應該被當衆呵斥,甚至搜身,

這件事令人氣憤的並不是文創店老闆爲自己爭取所謂的正義,

而是他沒有確認就無由的定論和不妥當的處理方式。

換句話說,就算孩子偷拿了十幾塊錢的東西,搜身和恐嚇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嗎?

孩子的家人堅持跟孩子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支持孩子,

是基於與生俱來的親情,

網友希望文創店趕緊倒閉,爲女孩發聲,

是基於一種社會責任,

因爲我們也都曾是孩子,知道被誤解的滋味。

如果一個成年人都不能做到對孩子寬容,那他大概率是個缺少愛心的人。

無論發生什麼,相對並不是最優方案,

理解纔是。

不求每個成年人都能做到去關愛每個孩子,但至少不應該拋開尊重去傷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