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託

文化主體性是指特定國家和民族在文化發展進程中的自覺意識、自主立場和獨立創造,是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有機統一。文化主體性既是一種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也是一種實踐力量和發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託”。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源泉,爲文化自信提供思想、精神和實踐依託。結合文化主體性,才能科學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

由文化主體性生成的自覺意識,爲文化自信提供思想依託

文化自信與文化認知密切相關,基於文化認知才能生成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是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意味着清醒認識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作用和底氣,爲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思想上、認識上的依託。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引領力、塑造力和輻射力一定意義上決定國家競爭力、民族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文化興則國家興、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家強、民族強。發展什麼樣的文化、建設什麼樣的文明,直接關係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關係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同時,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化具有重要地位,涵蓋和輻射各領域、各方面,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文化資源和文化支撐。認清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明晰文化發展在國家發展、民族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化發展自覺意識的體現,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邏輯起點。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自身創造或擁有的文化所具有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種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對於國家、民族的文化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是對文化自信特點和作用的詮釋,闡明瞭文化自信的獨特地位。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深刻影響着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爲其提供強有力支撐。認清文化自信的特點和作用,既是文化發展自覺意識的表達,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認知基礎。

中華民族是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民族,在漫長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爲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特別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西傳之後,產生了文化增殖效應。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厚實的文明基礎。沒有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就難有中國特色可言。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蹟,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中華文明爲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歷史支撐。同時,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爲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現實的文化支撐。認清中華文明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能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認清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能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堅定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底氣。

基於文化主體性而生成的自覺意識,實質上是一種文化認知、文化觀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認識和思想基礎。文化自信的生成要從文化發展自覺意識的培育開始,具有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才能生成文化自信。

由文化主體性生成的獨特價值,爲文化自信提供精神依託

文化主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主權國家來說,文化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應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由他者來操控或擺佈,這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內在需要。文化主體性就是文化發展的自主性,自主確立文化發展目標、文化發展取向,自主選擇文化發展道路。文化主體具備文化發展的自主立場,才能擺脫依附狀態,實現文化發展上的獨立自主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文化發展目標既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適應,又具有相對獨立性,自主確立文化發展目標是文化主體性的內在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實現文化的全面繁榮和發展。我們黨依據文化發展規律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確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彰顯了文化發展的先導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不斷髮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裡明確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涵,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成爲文化強國的重要標識,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瞭方向。

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關係文化發展的成效,甚至決定文化發展的成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是適應文化強國建設需求的文化,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這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立場在文化發展問題上的體現。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的,是指文化的民族內容、民族形式、民族風格,賦予社會主義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個性;科學的,是指科學的理論指導,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爲指導,確保社會主義文化正確反映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實現主觀與客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大衆的,是指從大衆接受能力、審美情趣、欣賞習慣出發確立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使社會主義文化易於爲人民羣衆接受和認同。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蘊含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爲自己的使命,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自主確立文化發展取向是文化主體性的體現,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支撐。

文化發展目標的實現有賴於文化發展道路,文化發展自主性的核心在於自主選擇文化發展道路。每個國家、民族由於歷史積澱、文化傳統、現實國情不同,文化發展道路應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簡單照搬照抄,而要從國情出發進行獨立探索。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決定文化發展的興衰成敗。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而言,“兩個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方法,也是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建設、文化創造的主體力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充分調動人民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總結提升人民羣衆的實踐經驗和實踐智慧。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費者和評價者,文化產品能否適應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發展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人民最有發言權,人民的評價將進一步促進文化發展。文化主體性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民族立場,但並不排斥對外來文化的借鑑和吸收。開放包容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應有的氣度和胸懷。秉持開放包容的文化立場,就是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鑑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將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機融合起來,形成新的文化形態。如果對外來文化、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採取排斥態度,簡單否定或拒之門外,就會走向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導致自我封閉,與世界文化的發展潮流脫節,不利於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

自主確立文化發展目標和取向,自主選擇文化發展道路,才能擺脫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學徒狀態,避免滋生崇洋媚外之風,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條件。

由文化主體性生成的發展創造,爲文化自信提供實踐依託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創造基礎之上的。沒有文化創造,難以生成文化自信。文化發展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不是簡單地傳承、借鑑已有文明成果,而是在傳承、借鑑的基礎上,經過文化創造、“化學反應”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文化主體性強調文化發展的創造性,就是在自覺意識、自主立場的基礎上實現獨立創造,通過獨立創造實現文化發展和超越,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爲文化自信奠定實踐基礎。

文化主體性是文化創造的前提條件,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創造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自主立場,必然帶來文化發展的獨立創造,文化的獨立創造是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自主立場的邏輯結果,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實踐基礎。沒有文化創造,不僅無法超越自身,更無法超越他者,也就難有文化自信可言。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過程,既是文化創造的過程,也是建構文化主體性的過程,文化主體性隨着文化建設成就的取得而日漸鞏固。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建立在文化創造基礎之上的,沒有文化創造,文化發展就會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難以實現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綜合國力和文化影響力,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當今國際社會的競爭是全方位的,文化實力、文化領導權和話語權的競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掌握文化領導權和話語權,能爲文化自信提供更爲有力的實踐支撐。

文化的獨立創造促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國際擔當、世界情懷的政黨,在傳承、發展中華文明的同時,擔負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責任和使命。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協調發展、和平發展的文明形態,是特殊性與普遍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文明形態,也是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形態。可以說,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開出的文明之花、結出的文明之果,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程度、發展水平,能爲文化自信提供更爲廣闊的實踐支撐。

總之,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強化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自主立場、獨立創造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成文化自信和堅定文化自信的路徑方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金龍 作者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