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在一滴水裡看見太陽

來源:川觀新聞

開欄語

萬里長江,亙古奔流。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和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一萬多年前,稻作農業就在長江中下游誕生;3000多年前,以三星堆爲代表的青銅文明熠熠生輝;1000年前,一座三蘇祠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

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論述,以及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中宣部新聞局指導和統籌、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協調下,四川日報全媒體聯動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沿線13省(區、市)的省級等主要媒體,從即日起推出“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專題報道。我們將聯合走進成都新津寶墩遺址,看4500年前文明如何在這裡孕育;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觸摸古蜀文明的獨特魅力,在成都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金箔中感受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和傑出的手工製作技藝;在眉山彭山明末戰場遺址,窺見農民戰爭的烽火硝煙;在三蘇祠感受長風萬里的家風文化……走進長江沿線地標性建築古蹟、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等可移動、不可移動的文物探訪,挖掘長江沿線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展示、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說話,爲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貢獻媒體力量。

地處長江支流——岷江邊上的眉山市,有一座通往中華文化堂奧的古建築。它,就是著名的眉山三蘇祠。

三蘇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一門父子三詞客”,“三蘇”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特別是蘇軾,他一生著述豐贍,流播廣遠,影響至深。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蘇祠視察時指出,“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在眉山蜿蜒前行,古往今來,浸潤了無數文人的靈光妙筆,留下了不少錦繡文章。長江文化考察隊一路沿着岷江順流而下,來到了眉山三蘇祠,感受一滴水裡的太陽之光。

三蘇祠博物館豐富的藏品。三蘇祠博物館供圖。

從故居到祠堂 建築保護千載不絕

深秋時節的三蘇祠博物館,樹葉金黃,秋水盈盈,紅牆環抱,遊客絡繹不絕。人們或徜徉在啓賢堂、來鳳軒、披風榭等標誌性古建築下,或駐足在古井、老樹、匾聯等古遺存前,追尋三蘇足跡。

三蘇祠,坐落在眉山市紗縠行南街。《東坡別集》裡,蘇軾曾寫道:“昔吾先君、先夫人僦居於眉之紗縠行。”

遊客在三蘇祠博物館參觀。張忠萍攝

元代延祐三年(改宅爲祠時間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時期),三蘇故居被改建成了祠堂。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地方官吏重修三蘇祠,紀念蘇門三父子。直至明嘉靖九年,眉州太守莫鈍維不僅擴建了三蘇祠,並割九寺廟田產爲兵燹。直至康熙四年(1665年),三蘇祠又開啓重建。

歷經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三蘇祠已從原先的5畝的中式庭院發展爲如今的106畝的古典園林。如今,整個景區保存古建築16處,整體佈局呈“三分水,兩分竹,祠在水中央”的特色。其中,祠堂區爲三進四合院,主體建築有饗殿、啓賢堂、來鳳軒,保留了傳統祠堂風貌,是遊客拜謁先賢、風追三蘇的核心場所。

2019年9月,考古工作者對三蘇祠博物館展開發掘,首次發現了宋代文化遺存。而曾經院內的一株枯死的荔枝樹,經測量已達900多歲。“三蘇祠,是三蘇的老宅,不僅有了可靠的文獻來佐證,考古發掘更是力證據。”三蘇祠博物館資深講解人員徐麗介紹。

在維修三蘇祠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找到刻有字樣、工藝精湛的清代瓦片。此後,三蘇祠博物館基於清代瓦片樣本,定製40餘萬片小青瓦、筒瓦,用於三蘇祠保護維修。“如今,三蘇祠的大門、主殿之上,所用之瓦大多來源於此。”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介紹。

近年來,眉山市通過編制規劃、設立專項資金等措施,保護三蘇遺址遺蹟,推動保護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規範化道路。

從“線下”到“雲端” 文化傳播綿延久遠

在我們行走採訪的過程中得到一則好消息:日前,2024年“數據要素×”大賽四川分賽總決賽上,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三蘇文化大數據庫(一期)建設項目”脫穎而出,在文化旅遊賽道斬獲一等獎。

遊客在三蘇祠感受園林之美。三蘇祠博物館供圖

今年6月,三蘇文化大數據庫上線,爲廣大三蘇文化愛好者帶來福音。人們通過線上登錄,便可輕鬆獲得與三蘇相關的文獻資料,追尋三蘇足跡。三蘇祠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王荷介紹,三蘇文化大數據庫上線僅四個月,訪問量已超366萬人次。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依託三蘇祠建立,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三蘇文化於一體的專題博物館,館內收藏的文物文獻與古建遺蹟、園林景觀相映成輝。

三蘇祠博物館副館長黃建介紹,博物館現有藏品4976件(套),包括漢代至近現代見證眉山歷史文化及三蘇文化的各類實物,涵蓋書法繪畫、古籍圖書等10多項門類。其中,代表性藏品有東漢撫琴陶俑、元代《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明代八仙過海紋犀牛角杯、明代陳淳草書蘇軾《前赤壁賦》冊頁、明末清初王式《西園雅集圖》卷、清代何紹基書《東坡詞》四條屏等。

站在《西園雅集圖》卷前,來自廣東的遊客曾先生駐足凝視,久久不忍離去。“這場北宋元祐年間的一場文人雅集,千年之後依然可以在三蘇祠博物館領略其風采,很難得!”

爲講好三蘇故事,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開設常設展覽三部分,包括“三蘇故居祠堂文化展”“三蘇生平及文學成就展”“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主題展。

同時,三蘇祠博物館還邀請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莫礪鋒等知名專家學者,開設“東坡論壇”“名人大講堂”“東坡大家講”等三蘇文化主題講座,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

三蘇文化傳播從“線下”到“雲端”。記者瞭解到,三蘇文化數據庫不僅收錄了三蘇父子的作品11270篇,還有文物、文獻等數據10萬餘條、書籍上萬冊。王荷表示,下一步,三蘇祠博物館將對接國家文物局文物信息中心,爭取把全國與三蘇文化有關的所有數據納入進來。“讓三蘇文化的傳播綿延久遠。”(川觀新聞記者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