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教育絕不能政治化
(圖/達志影像)
日前,北一女區桂芝老師對臺灣教育的看法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迴響。她認爲在現行課綱下,刪去許多文言文經典,不僅使臺灣孩子的語言教育不夠紮實,也使他們在啓蒙階段錯失生命哲學與美學的薰陶。區老師質疑20多年來臺灣在「去中國化」的幽靈原則下進行「教改」,各級學校師生猶如沉入愈來愈黑暗的深淵,不但無法達成「多元課綱」所謂建構完整體系以引導學生思考生命意義的目標,反倒因「歷史碎片化、語文淺碟化」,造成學科能力全面退化,因而呼籲不能因部門主管及課綱設計專家的意識形態,毀了臺灣「百年樹人」的教育大業。
我完全認同也理解區老師憂國憂民的心情。近十年來我因工作關係曾參與接待許多到大陸參訪的臺灣青年與學生團體,親身感受「教改」之後的年輕人不僅中華國學根基落居大陸學生之後,連語文表達能力也逐漸劣化。由於缺乏對歷史事件前因後果及影響的完整認知,參訪古蹟勝景時對導覽介紹有如「鴨子聽雷」,更因不能有效連結各省市地理位置、資源及發展現況等知識,無法掌握「長江經濟帶」、「西部崛起」、「東北振興」這類宏觀經濟規畫的內涵,長此以往,即使是與大陸年輕人以相同語言溝通,也很難精準理解深層語意,更遑論未來掌握區域經濟商機與成長趨勢。
民進黨或許竊喜於其利用「本土化」爲包裝、達成「去中國化」以灌輸臺灣青年臺獨思想的手段,然而中華文化是舉世唯一仍存續發展的古老文明,無論是文字、繪畫、文學、藝術、醫藥、宗教、哲學如今都還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不提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珍稀瑰寶,即使是近代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方文山和周杰倫共譜的《青花瓷》、曾在臺灣風靡一時的《甄嬛傳》、《琅玡榜》等電視劇,乃至如今在歐美成爲顯學的中國武術、鍼灸與經絡醫理,大家之所以能心領神會、融入無礙,都拜我們共同的文化傳承所致,這也是後代子孫發掘不窮的寶庫,舉世欣羨不已,有人卻視如敝屣,其愚蠢短視令人嘆息。
事實上,無論我們的祖輩是客家、閩南族羣或1949年隨蔣介石先生遷臺的所謂「外省人」,大家同樣是由祖國大陸來到臺灣定居,也都是中華民族發散的血脈分支。至今許多臺灣人的族譜或祖先牌位、墓碑還記載着隴西堂、太原堂、清河堂、潁川堂等祖先來處的「堂號」;假日前往鹿港老街遊覽老建築,也可以看到家家都把此「堂號」標於門楣,以示傳承。此外,無論是文字、詩詞、成語共通共用,在生活習慣上端午、中秋、清明、春節的慶典和飲食,以至敬老尊賢、長幼有序的家庭倫理,都是中華文化傳衍。尤其在宗教信仰上,佛教、道教乃至民間所崇拜的關聖帝君、黃帝、神農炎帝、玉皇大帝、保生大帝(泉州、漳州)、開漳聖母(漳州)等都說明兩岸一脈相承,來自福建泉州的媽祖林默娘更是臺灣本土民衆的保護神,各地香火不絕,而這些也是共同造就今日臺灣社會安定祥和的要素。民進黨想以「去中國化」切斷這些聯結,實質上就是一場暗黑文化革命,不但可能動搖社會之本,欺世滅祖更將禍延子孫。
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永遠的;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青年正確的世界觀、倫理觀以及對事務的判斷能力與專業素養。無論是過去或未來,無論從歷史或地理的角度,我都認爲臺灣的經濟與政治註定和大陸綁在一起,如何讓青年朋友正確認知與理解大陸,提早自我定位發揮潛力,促進民族和平發展,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