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一帶一路釋疑

峰會召開前夕,當局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名義發佈了題爲《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的貢獻》的官方文件。

這是繼2015年3月公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之後,大陸正式推出的第二份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政府白皮書,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利益共生 不是撒錢

人民網第一時間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司巡視員歐曉理。他在解讀一帶一路建設「三共」原則中的「共享」原則時就強調,「我們毫無隱諱當然有中國的利益在裡面,所以我一直講『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扶貧,不是援外。

但是我們的利益是跟我們的合作伙伴的利益捆在一起的,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類似的質疑還包括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窮大方」、「燒錢買影響力」,這些資源不如用在國內經濟建設和扶貧工作上。

爲此,《人民日報》微信號前不久刊發了題爲〈一帶一路是空架子,中國當冤大頭?用這些事實懟回去!〉的反駁文章,明確指出上述論調是站不住腳的。

具言之,首先,中國發起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體現了中方在解決一帶一路融資難題上的智慧與誠意,是在承擔大國應盡的義務。

其次,中國自身也從一帶一路建設中獲益。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進出口額6.3兆元,約佔中方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5.9%。最後,中國爲一帶一路提供支持,也並未讓國內經濟建設和扶貧工作有所荒廢。事實上,2016年中國GDP增速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首,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超額完成目標。

是個倡議 不是戰略

如果說對外援助(撒錢)是國內輿論對一帶一路的最大誤解,那麼國際社會的誤解集中表現爲把一帶一路倡議說成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大陸研究一帶一路的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在接受《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採訪,解釋了兩者的根本區別,即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對抗蘇聯的冷戰工具,一帶一路則是21世紀區域合作新平臺。「西方國家之所以將『一帶一路』倡議比爲馬歇爾計劃,很大程度上因爲他們沒有參照系,又受地緣政治思維影響太大,以他們的現有思考方式無法理解『一帶一路』倡議」。

除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在一些大陸媒體人看來,上述誤讀也跟一些大陸媒體自身的誤導有關。

上月中旬,中國記協原書記處書記顧勇華對微信公衆號「傳媒茶話會」表示,一帶一路是倡議,不是戰略。

喜歡提戰略是大陸傳播中的通病,國際傳播一定不可以使用「橋頭堡」、「排頭兵」、「主力軍」等軍事化術語。「戰略說法與『一帶一路』提倡的理念是衝突的,也會讓人敬而遠之,甚至懼而遠之」。

進入一帶一路實作,預期將形成一系列合作文件、項目協議等成果,與會領導人還將共商未來合作大計。隨着一帶一路的繼續推進,相關誤解將得到進一步澄清。

(作者爲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