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創業-物外黃銅文具 繪出情感重量

物外共同創辦人楊格(左)、廖宜賢(右),說明投入文創產品設計理念。圖/本報資料照片

如何讓現代人關上電腦、手機,提筆感受書寫溫度?兩個喜歡古舊事物年輕人廖宜賢、楊格,想到用沉甸甸的黃銅造筆,讓人們握在手裡可以體驗文字重量,進而珍惜情感的連結、時間軌跡

兩人在2012年成立「物外」公司自創品牌Ystudio,嘗試應用金屬、木材與陶瓷等天然材質,設計文具生活器物,演繹人文生活的美好,希望凝聚一羣重視物品之外價值的人與精神。其中最暢銷的黃銅筆,累積賣出18,000支以上。

創業並非目標,而是追求夢想的過程。」廖宜賢說,他與楊格之前在一家文創公司共事,兩人比鄰而坐常聊設計,都喜歡相機、攝影,在舊城區小巷子裡亂竄,探討時代變遷下被遺忘的美麗事物,希望透過設計語彙、材質,找出造型功能之外的情感記憶連結,進而描繪出當代生活方式。

起初,他們用回收相機改造爲燈罩,做出一款Reborn底片相機臺燈,在朋友參加的臺北國際書展中展出,獲得一些通路下單,隨着迴應愈來愈多,他們興起成立工作室念頭

楊格說,Reborn底片相機臺燈是工藝品,很難量產,具展示、表演功能,有助吸引媒體打開知名度,在達到這個策略性目標後,他們改爲主打文具系列,因爲文具可以走入生活,不論寫情書卡片都可承載情感,在亞洲市場接受度高。

黃銅文具系列的靈感,來自他們對生活的體會和關注,楊格有次寫卡片給父母,見到父母開心之情,讓他感受書寫產生的溫度;也常聽到爲人作保被牽連的事,多數出於輕忽簽名背後的責任和影響,也讓他們聯想到文字的重量,並採用比較沉重、會隨時間變色的黃銅爲素材

廖宜賢說,物外不以設計爲導向,而是希望開發出讓人們好使用、甚至用一輩子的物品,尤其關注舊價值,包含製造者的工藝、使用者的情感,他們與傳統工廠師傅合作,從設計到量產要花半年時間。

物外設計強調品牌,溝通的是生活型態,爲避免品牌活動偏離主軸、或流於個人化,虛擬了一個目標使用者形象爲指導原則:28~45歲、成熟內斂、勤于思考的男性,對生活有獨到的見解與品味,從事藝術、設計、建築、行銷範疇者,物外也經常舉辦書寫活動、器物製作工作坊,與消費者互動。

去(2014)年,物外業績約450萬元,較前年成長2倍,除了臺灣,透過海外參展,銷至歐、日、中等地;另開發企業禮贈品市場,客戶有星巴克等企業,上(3)月參加新加坡MAISON&OBJET展,韓國知名廚具公司DANSK有意與物外合作。

隨業績成長、產能增加,廖宜賢透露,物外今年將增加人員,從兩人創業走向組織化,並嘗試新的表面處理工法,挑戰年營收千萬元的目標。

楊格、廖宜賢都是讀設計的,一個感性、一個理性,思維邏輯也不盡相同,兩人創業從頭開始學習生產、財務、品牌等,除了請教前輩,彼此有個默契,就是平行處理、溝通,從不同視角檢查、討論問題,切忌「如果有任何一個人太想贏,就會輸掉公司!」他們爲共同目標努力,希望成爲具代表性的臺灣文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