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婚姻都毀在生完孩子後

全國的年輕人都聽着同一套長輩的催催話術,催婚,催完婚了催生,催完一胎催二胎。

飯桌上,一衆親戚喝得滿臉通紅。爸媽說:“你只管生,生完了我們給你帶。”大姑爺插一嘴:“今天親戚們都在,你們兩就表個態,什麼時候讓你們爸媽抱上孫?”旁邊的大姨也攥着你的手:“還是要早點生,不然等老了病了,都沒人照顧你們。”年輕的夫婦只能尷尬訕笑。

最終沒頂住壓力的兩個人,開始着手備孕。

孩子生下來了,爸媽是開心了,然而產後的生活卻亂作一團,兩人不分日夜地圍着孩子轉,難得有一個安靜的晚上,他們坐在沙發上,目光交匯卻相對無言。

所以總有人說有了孩子纔是婚姻的開始,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是婚姻的紐帶,但不是愛情的紐帶

長輩們的催生語錄裡一定有一條,沒有孩子的婚姻不穩固,就像沒有物質的愛情,是一盤散沙。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有孩子的婚姻確實更穩定——這點,爸媽沒騙我們。

有學者分析了多項大規模人口調查數據發現,在中國,離婚風險在不同生育狀態的羣體間有着明顯的差別,未生育女性的婚姻解體率一直遠高於已生育女性。舉例來說,在70後中,已生育的女性20年內離婚率不到5%;而對於沒有孩子的女性,這個比例接近1/3[1]。

這是因爲很多人覺得爲了孩子堅決不能離婚。202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顯示,認同“離婚總是對孩子有害”的人數比例佔到八成以上[1]。

然而,孩子是婚姻的紐帶,但不是愛情的紐帶。爲了孩子延續的婚姻很有可能只是名存實亡。婚姻穩定並不意味着婚姻幸福。

婚姻穩定並不意味着幸福,有可能離婚的想法已經在腦海裡浮現了無數次 / 圖蟲創意

有了孩子的婚姻,可能更不幸福。

有學者梳理大量過往研究發現,大約一半夫妻的關係在生育之後經歷了負面的轉變,且相比沒有生育的夫妻,他們的婚姻質量下降幅度更大、更突然,這種對於婚姻關係的影響可能還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存在[2]。

另一項本土研究指出,從無孩到一孩再到二孩,隨着子女數量的增加,婚姻衝突對夫妻婚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逐漸增強[3]。這個結果的意思是,沒有孩子的夫妻在面臨小矛盾時可能能夠協調解決,這對他們的婚姻關係不造成太大的影響;而在有孩子的夫妻面前,矛盾有可能演變成夫妻大戰,對關係滿意度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

都說孩子是愛情的結晶,可是爲什麼兩個人,從無話不談到無話可談,從相看不厭到相看兩厭,從靠我近點到離我遠點,只要一個孩子的距離?

生娃第一問:孩子怎麼帶

一項研究追蹤了176對夫妻在婚後第一年和第三年婚姻質量的變化,發現在此期間生育了孩子的夫妻之間衝突和分歧都有所增加,而在無子女的夫妻之間則沒有觀察到同樣類型的增長[4]。

新手爸媽不僅要手忙腳亂地學習照顧新生兒,還需要兼顧問題頻發的夫妻關係,然而在孩子不間斷地哭鬧中,在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被高度擠佔的情況下,他們常常是力不從心的。

在研究中,學者把婚姻中對衝突的處理方式總結爲建設型、破壞型和迴避型三種。建設性的處理方式包括冷靜地討論情況、傾聽對方觀點、試圖逗對方笑和妥協等等,破壞性的處理方式則包括辱罵對方、翻舊賬、強詞奪理、大吼大叫等等[4]。

研究結果表明,在有孩後夫妻間矛盾的頻次上升,與此同時,面對矛盾,建設型的處理方式變少了,破壞型的變多了[4]。

老是看對方不順眼,互相指責成常態 / 圖蟲創意

而在很多時候,這些新父母之間的衝突指向的是家庭勞動分工。

學者發現,女性對於家庭勞動分工的期待常常是不被滿足的,這會對夫妻的婚姻滿意度產生負面影響[5][6]。

“喪偶式育兒”的說法自2016年開始出現在互聯網上,時至今日仍然是已育人羣特別是新手媽媽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在某社交軟件上,話題“喪偶式育兒”的瀏覽量超4900萬次[7]。

什麼是喪偶式育兒?

在今年發表的一篇有關幼兒園父職教育課程開發的論文中,研究者從幼兒園抽取了40名幼兒開展談話調研,試圖從孩童的話語中瞭解父親的形象,當問及你的爸爸平時在家喜歡幹什麼時,得到的答案讓人啼笑皆非,答案中排名前三的是玩手機、睡覺、抽菸喝酒吃零食[8]。

半夜,那邊孩子哇哇大哭,這邊老公鼾聲如雷,可能是很多新生兒家庭的常態。

一個人獨自帶娃的時候,很容易抑鬱崩潰 / 圖蟲創意

在全國以至世界範圍內,女性幾乎都負擔着家庭照料的主要責任。《2018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中數據顯示,女性平均每天用於家務勞動、陪伴照料孩子及成年家人、購買商品等無償勞動的時間長達3小時48分鐘,其中,女性每天家務勞動以及陪伴照料孩子的平均時間就有近3個小時,這個時長几乎是男性的3倍[9]。

更具體一點,25-34歲男性居民陪伴照料孩子生活的平均時間是29分鐘,女性是1小時55分鐘。在這個環節中,男性的參與率是女性的1/2[9]。

再加上產假,以北京市爲例,女職工產假可達158天,而男性的陪產假只有15天,如果沒有祖輩或保姆幫忙,孩子半歲以前幾乎就是母親全職帶[10]。

在經歷了從伴侶到父母的轉變之後,家庭勞動分工常常變得更加傳統,在大衆眼裡,母親似乎天然地頭頂母性光輝,能更敏銳地察覺孩子的需求,更知道怎麼去照顧孩子[6]。

在許多人眼中,女性似乎天生地更會照顧孩子 / 圖蟲創意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育兒勝任感量表(PSOC)可以用來評估父母的育兒效能與育兒滿意度,該量表已被許多國家的研究人員和臨牀醫生廣泛使用[11]。

一項在廣州的地區教學醫院開展的橫斷面研究,利用育兒勝任感量表對180對新手爸媽進行了測評,研究結果顯示,新手爸媽的育兒勝任感均處於中等水平,較爲相近,並無顯著差異[11]。

另一項針對上海市某婦幼保健院的277名新生兒父母開展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數據結果[12]。

這也就是說,育兒並不只是母親的專長,父親同樣能掌握育兒本領。

明明生下孩子的是兩個有手有腳的成年人,如果絕大部分育兒的職責還是無緣由地落到一方頭上,她的心裡如何會平衡,如何會沒有怨言?這樣的情況下,矛盾衝突在所難免。

孩子,讓你們的愛情漸行漸遠

伴隨着性別意識和育兒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年輕爸爸也開始積極參與到育兒活動中[13],2022年,也有人大代表提出增加男性育兒/陪產假的建議[14]。

然而,這些都還十分不足以彌補兩性在生育成本這件事上的鴻溝。

生育,不只是生孩子、帶孩子這6個字說起來那麼簡單,有太多隱秘的痛苦不被言說,旁人,甚至是陪伴着整個懷孕生產過程的丈夫,有時候也不得而知、無法感受。

以哺乳這個最常見的育兒場景爲例,我們以爲哺乳是母親自帶的技能,實際上哺乳需要學習,女性在哺乳初期可能遭遇很多困難。當母乳不足時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追奶,母乳過量或餵奶不及時會引發漲奶甚至乳腺炎;餵養經驗不足可能導致乳頭皸裂,爲了保證母乳的營養安全母體還需要嚴苛的忌口[15]。

一項跨區域的調查顯示,在哺乳過程中,有超過三成的媽媽經歷過乳頭皸裂[16]。另一項針對670名母乳餵養的中國母親開展的調查中,有42名女性在產後6個月內至少經歷過1次乳腺炎,乳腺炎累計發病率超過10%[17]。

母親在外出時哺乳也常常需要尋找母嬰室來儘可能地避免尷尬 / 圖蟲創意

與此同時,生產給母體帶來的生理創傷可能也讓你們很難像從前那樣親密無間。

研究者發現,相比產前,陰道分娩產後6個月時女性的性慾、性喚起和性高潮水平都有所下降,性行爲疼痛感更強;在產後1年時這些數據才恢復到產前水平[18]。

一項在今年發表的研究抽取了衡陽市405名已育女性,發現其中有超65%的女性因爲生產出現了一種或多種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症狀,其中壓力性尿失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漏尿,檢出率最高,佔總樣本的35%,其次是尿頻[19]。

還有研究發現女性在懷孕及生產後身體上的變化諸如發胖、妊娠紋等,可能導致女性的自尊水平降低[20]。

因爲諸如此類的原因,育後夫妻性生活的滿意度也往往有所下降[21]。

當日常生活圍着娃轉,身體極度疲憊,性的優先級也自然而然地往後排了 / 圖蟲創意

轉變不僅僅發生在生理上,新手媽媽的心理也可能在經歷着巨大的轉變。

在一項焦點小組訪談研究中,媽媽們認爲孩子滿足了她們對親密關係的需求[22]。

另一項訪談研究中同樣有母親提到:“我的每一分精力、我的感情、我的愛,都集中在他(寶寶)身上。我覺得我已經沒有空間容納任何人任何東西了[23]。”

新父母們要做好準備,因爲孩子不僅是一個時間掠奪者,還是個情感黑洞。有了孩子之後,夫妻兩個人要在孩子身上投擲大量的時間、注意力和情感,在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父母”這個角色中時,原來很大一部分放在伴侶身上的注意力和情感就轉移到了孩子身上,這很有可能讓伴侶感覺到被冷落[23]。

父母中可能有一方在情感上過於關注孩子,以至於忽視了伴侶 / 圖蟲創意

有社會學學者將家庭概念化爲一個小系統,認爲向系統添加新成員意味着對該系統進行徹底的重組[2]。新生兒的到來,無疑對原先的兩口家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可能某一天,這兩個人才幡然醒悟,明明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感覺越來越疏遠,甚至連溝通欲也喪失。

當瑣碎的對話佔據了交流的日常,曾經天雷勾動地火的愛情也漸漸消耗盡了新鮮感,伴隨日漸臃腫的身體一起被磨平了棱角,甚至可能連溫情也喪失,平靜如一潭死水,有的只是共同撫養孩子的兩個室友。

昨日你們可能還是互相打雞血的工作夥伴,是暢談到深夜的靈魂伴侶,有了孩子之後,工作也不再聊,因爲很可能有一方迫於生計疲於奔命,而另一方迫於沒人帶娃成爲全職主婦/夫,也鮮少再有除了孩子以外的談話了。

這不就是有孩版《花束般的戀愛》嗎?

參考文獻:

[1]於嘉. (2022).  何以爲家:第二次人口轉變下中國人的婚姻與生育.  婦女研究論叢  (05),  47-69.

[2]Kluwer, E. S. (2010). From Partnership to Parenthood: A Review of Marital Chan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2(2), 105–125.

[3]鄭振華 & 彭希哲. (2019).  婚姻滿意度、婚姻衝突與主觀幸福感——上海市不同生育狀況“80後”家庭的比較研究.  青年研究  (01),  63-75+95-96.

[4]Crohan, S. E. (1996). Marital Quality and Conflict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in African American and White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4), 933.

[5]Belsky, J. (1985). Explo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arital Chan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The Role of Violated Expect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7(4), 1037.

[6]Goldberg, A. E., & Perry-Jenkins, M. (2004). Division of Labor and Working-Class Women’s Well-Being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8(1), 225–236.

[7]郭戈. (2019). “喪偶式育兒”話語中的母職困境與性別焦慮. 北京社會科學, 10, 117–128.

[8]謝紅玉, 王瓊瓊, & 施豔. (2023). “酷爸”的修煉:父職教育園本課程開發的行動研究.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 39(7), 62–69.

[9]國家統計局. (2019). 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

[10]中國計劃生育協會. (2022). 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11]Yang, X., Ke, S., & Gao, L.-L. (2020). Social support, parental role competence and 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mothers and fathers in the early postpartum perio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omen and Birth, 33(3), e280–e285.

[12]樑珊, 於騰飛, 劉文敬 & 程文紅. (2021).  父母產後抑鬱與育兒勝任感:有調節的中介效應.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  (05),  1040-1044.

[13]劉倩倩, 徐姍, 高偉, & 史可. (2022). 產褥期初產婦配偶育兒參與的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全科護理, 20(27), 3871–3874.

[14]澎湃新聞. (2022). 給男性延長育兒或陪產假,從建議到現實有多遠?

[15]陸傑華 & 張宇昕. (2022). 爲母則剛?從生物性母職到社會性母職的建構過程探究. 山東女子學院學報, 4, 19-28+2.

[16]Zhu, X., Tian, J., Chen, G., & Christensson, K. (2014). Predictors of Breastfeeding Exclusivity in Three Cities of China. Breastfeeding Medicine, 9(2), 103–104.

[17]Tang, L., Lee, A. H., Qiu, L., & Binns, C. W. (2014). Mastitis in Chinese breastfeeding mother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reastfeeding medicin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Breastfeeding Medicine, 9(1), 35–38.

[18]De Souza, A., Dwyer, P., Charity, M., Thomas, E., Ferreira, C., & Schierlitz, L. (2015). The effects of mode delivery on postpartum sexual func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122(10), 1410–1418.

[19]李丹丹,高紅,彭豔紅,劉宇苗,羅美豔 & 王志敏.(2023).社區已育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護理實踐與研究(13),1941-1946.

[20]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 Jaap. J. A., Chung, J. M., Tambs, K., & Bleidorn, W. (2018).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6), 973–991.

[21]Ahlborg, T., Dahlöf, L., & Hallberg, L. R. (2005). Quality of the intimate and sexual relationship in first‐time parents six months after delivery.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2(2), 167–174.

[22]Olsson, A., Lundqvist, M., Faxelid, E., & Nissen, E. (2005). Women’s thoughts about sexual life after childbirth: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with women after childbirt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9(4), 381–387.

[23]Delicate, A., Ayers, S., & McMullen, S. (2018).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synthesis of the impact of becoming parents on the couple relationship. Midwifery, 61, 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