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非要禁止中小學校按成績分重點班、快慢班?
在教育部最新印發的《關於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2024)專項活動》的通知中明確規定了要嚴肅治理“中小學是否設立或變相設立重點班、快慢班,以此名義掐尖招生”得違規行爲。
通知一經發出,又雙叒叕一次引發了很多人對應不應該按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進行分班的討論。
很顯然,那些“支持分班”的聲音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道理上又一次成爲了“主流”。
事實上不只是這次,在每一次關於應不應該分班的討論中,支持分班的聲音一直都更強一些。
而且給出的理由也確實很充分、很有說服力。
普通人給出的理由大都是圍繞“因材施教”進行闡述的。
且這一觀點本身也確實有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嚴格來說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完全符合教育部對學校教育作出的規範要求的。
不但有很多普通人會支持分班,就連很多教師也支持分班。
例如有一位教師就自己的切身體驗詳細分析不分班導致學得好的學生、學有餘力的學生得不到進一步提升;而受時間、精力(不只是老師沒時間,學生也沒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老師也沒有辦法幫助那些學得不好的學生取得進步。
關於這一觀點在我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孩子的老師曾跟我說過,她覺得自己一直挺對不起班上的那些“好孩子”的,原因是無論是學習還是在其他方面,她對這些孩子的關注確實要遠少於對班級後進生的關注。
前者別說是老師說了,即便是老師沒說的情況下他們也能把各種事情做得很好,而對於後者老師就只能廢寢忘食、披肝瀝膽地去投入更多的精力。
不可否認,我們是真的遇到了非常稱職的好老師,但同樣的正因爲孩子的老師是一位稱職的好老師也使得一些原本可以在各方面獲得更好提升的孩子們因此而失去了一些機會。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位家長說自己在上高中的孩子因爲在重點班學得非常吃力、壓力很大,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家長和老師最終支持孩子轉到普通班的事情。
這一選擇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肯定。
因爲在這件事情上哪怕是從來都沒經歷過的人也能憑藉自己的人生經驗想象得到其中的利害關係。
有沒有人想過爲什麼沒有人會去質疑這個“重點班”的老師們不去“照顧”這些學得吃力、壓力很大的學生?
非但如此,很多人反而會認爲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呢?
難道只是因爲這已經是“高中”了嗎?
可我們同樣也能看到有很多人在支持給高中生減負,比如前段時間多地鬧得沸沸揚揚的關於禁止高中學校在週末給學生上課以及高中學校必須“雙休”等不是得到了幾乎是全網支持嗎?
回到“應不應該分班”的問題上,爲什麼有這麼多人支持應該分班且也能給出很正確的分班理由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管理依舊堅持禁止分班呢?
真的是因爲大家給出的理由都是錯誤的嗎?
當然不是因爲理由本身有誤,事實上這些非常具體的理由肯定都是合理且客觀存在的,但之所以它們不能最終左右或者說是促成允許分班,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對待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上存在着視角上的不同。
從我們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更關注的是某一類孩子在這件事情上的尤其是在學習上所有到的影響。
關於這點,無論是支持分班還是反對分班的人大都存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更多隻是從一些具體事情上分析對不同孩子的影響。
但從國家又或者乾脆說是從教育部出發看這個問題,“教育”就不是某個羣體的教育了,而是要從“整體”去看待問題。
比如說國家對教培業的治理,如果從某些羣體去看問題的話,很顯然一些機構、教培從業者是很優秀的、很多學生也是非常需要這些教育資源的。但“雙減”一經實施,我們也都看到了管你多好的機構、老師,管你有沒有這方面的需求,統統都被治理。
原因其實也不難分析——彼時的教培業給教育這個整體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再說這個分班,同樣的道理,儘管“分班”的確有很多的好處,但分班同樣也會帶來很多的壞處,任其發展一樣也會像“教培”一樣給整個教育整體帶來極大地危害。
例如家長爲了讓孩子進重點班毫無疑問會在孩子的學業上以及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問題上給自己、給孩子增加非常大的負擔。
再比如一旦允許學校通過組建重點班等方式掐尖、搶生源,那麼學校就成了昨日的“教培機構”一樣,必然嚴重擾亂整個教育體系、破壞教育生態。
從我們個人的角度去看教育,我們常說在教育上是沒有“絕對公平”的。
但從政策、規範制定者們的角度去看同樣的問題則一定是儘可能去追求更大的“教育公平”——做不到“絕對”,那就儘可能做到“最大”。
“重點班”才幾個人?
是人才他們早晚還是會冒出來,而爲了這麼點人卻剝奪甚至是危害了更多青少年,這是國家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認同的。
那麼自然也就不會支持分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