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畫了個空中樓閣式的未來,但財報看上去並不認同

戰略上的搖擺

隨 Ballmer 離任迎來的微軟轉型期,這家公司對自己未來的描繪幾乎每年一變。單硬件來說,從 "Devices as a Service" 到經 Mary Jo Foley 表達的“讓硬件退到後臺,成爲微軟系統服務的呈現平臺”,再到最近一次 Q4 財報裡 Surface、Xbox 硬件的盈利表現,前後及表裡差異一直讓微軟被賦予一種很割裂的形象

而硬件,只是微軟整體業務的縮影。

產品定位的模糊

新微軟一直希望成爲一家和蘋果完全不同的公司,蘋果佔領普通消費者(至少在手機品牌認同上),微軟就堅守企業和開發者市場;蘋果靠硬件獲得高額利潤,微軟就要成爲一家“服務”公司;蘋果構建自己的封閉生態,微軟就讓自己的系統和開發工具適應更多平臺;蘋果有自己硬件的強品牌和渠道,微軟就斷腕裁員硬件部門,維持 OEM 生態 …… 一切都讓外界看來,似乎微軟成功地把整個市場切成了兩塊,兩家公司隔河而至又暗地裡彼此延伸,另外還有一家名爲 Google 的公司希望把兩個沙堆攪到一起。

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蘋果從 Jobs 開始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就會發現這個思路里似乎存在一個本末問題。2005 年 MacBook Air 面世,至今幫助蘋果在整個 PC 市場份額提升到 7.8%(IDC 數據),成爲第四大 PC 製造商;2007 年 iPhone 面世,至今成爲銷量用戶認可度最高的智能手機品牌,所有同行競品比較的對象。這些都建立在同一個出發點上,MacBook Air 和 iPhone 在幫助公司成長的時期內都成爲了領域內最佳產品(包含品質和素質的綜合考量)。雖然 7.8% 的 Mac 市場份額和僅 4.5% 的 OS X 份額相比不免顯得諷刺,但隨整體硬件銷量刺激帶來的 OS X、iOS(App Store)甚至 Objective-C 生態成長讓蘋果得以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誠然,時代已經不同了。蘋果在早期需要靠極具說服力的硬件來吸引用戶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但供應鏈如今已被培養成熟,他的競品(aka. Windows OEM)開始能生產工藝和指標與之相當甚至明顯超越的產品,目前蘋果更多的優勢僅剩下本地系統體驗和處於鼎盛時期的周邊軟件和服務生態。

“軟件和服務”生態,聽起來像是一個微軟現在想要統治的市場。從微軟的購物車裡就能看到這種趨勢:App Store 的 "New to App Store?" 裡,“效率”類第一名 Wunderlist 和“事務管理”專題裡“時間管理”類第二名 Sunrise 都被收入囊中。但有一點可能被忽視了,既然絕大多數用戶在 OS X 和 iOS 平臺上,那這些用戶最傾向於也習慣於使用的服務就是 iCalendar 和自帶的 Reminders,這也是蘋果今年敢於在 Google Maps + Waze 還有 HERE 夾擊的情況下敢於做自家地圖,也有勇氣在 Evernote 和 OneNote 之後做跨平臺 "Notes" 的原因。

Windows 系統和服務封閉的幾年裡給了蘋果太大的時間窗口,Mountain Lion 的 App Snap、Yosemite 的多屏擴展顯示優化再到最明顯不過的 iOS 9/OS X El Capitan 同屏應用貼靠,無一不出自 Windows XP 及之後的版本,這些酒瓶新酒的大肆渲染甚至逼得微軟不得不將 XP 時代就有的虛擬桌面管理拿到 Windows 10 裡作爲主要特性宣傳,還只能落下“借鑑 Mission Control”的評價 —— 這背後都是微軟在 Windows Vista 開始留下的不自信和鮮作爲。

如果說蘋果是用同時代最優甚至領先一代的硬件來帶動生態,目前市場裡的另一 Google 則很聰明地用“傾銷”來繞過這種打法。內存佔用、耗電較大、惡意應用橫行、缺乏軟硬件標準、應用盜版和來源不受管控,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這是一個低價開源的系統,吸引大量被蘋果衝擊的各級別生產商,用幾近傾銷的方式迅速擴張,就能保證 Google 核心的廣告業務在這個移動社會分得一杯羹。

反觀微軟,Lumia 系列手機在硬件參數上一直談不上頂級,有時候甚至落後整整一代,旗艦主打的拍照也一直被系統拖累沒能解決啓動速度對焦速度,此外還有自身團隊本身的白平衡問題(後來 OIS 引起的白平衡和對焦問題因爲 PureView 負責人跳槽蘋果出現在 iPhone 6 Plus 上,只是程度沒那麼嚴重)。Surface 和 Surface Pro 開拓了一個未經驗證的新產品領域,Surface RT 隨微軟本身方向日漸清晰而整合爲直接運行完整版 Windows 的新 Surface,但新 Surface 3 的配置不免讓人失望,甚至很難達到曾經 Nexus 10 同期的標準,Surface Pro 還算穩健,除發熱控制外都處於頂級水平。Xbox 同樣在與 PS4 的對標遭遇性能差距,導致用戶流失和開發者優化成本大幅提高。

除了硬件問題,定價上的模糊也讓微軟在這個領域顯得四六不靠。Surface 3 的定價比整體配置都明顯更好的 i3 版 Surface Pro 3 還高,至今銷量疲軟,還爲此投入了大筆宣傳費用;Lumia 現有機器在升級 Windows 10 Mobile (雖然還是預覽版)時遭遇性能、穩定性問題,其中佔比最大的 Lumia 520 和 Lumia 530 等機型甚至大規模遇到升級失敗,且這部分低端機定價本身相比 Android 就沒有優勢,如今連軟件體驗和基礎應用生態都顯得落後。Xbox One 則在硬件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直接定出比競品 PS4 高出一百美金的售價,報道稱索尼高管在得知售價後起身狂歡,至今 PS4 在全球市場上對 Xbox One 都是橫掃態勢。

終究要選擇

微軟在這個公司史上最成功的轉型期因爲搖擺不定把自己擺在了一個略顯尷尬的位置。真正要傾全力往下發展,成爲 IBM 那樣的百年老店可能就需要做出取捨。

(印度最大電商 Flipkart 智能手機的 "BestSelling" 前八名裡已經完全看不到 Lumia 了)

既然硬件定位已經是後臺支撐角色,那不合理的定價部分就需要出讓,在系統和服務的完善上尋求盈利。讓 Lumia 成爲印度、南美甚至非洲地區的 Budget Phone;讓 Surface 成爲學生能滿足校園基本需求的最低配置,Surface Pro 依靠完善的配件和第一方服務成爲大企業採購的最低門檻;Xbox 在 Windows 10 系統(潛在的)開放授權授權之後何去何從現在並不確定,但如果存在下一代 Slim 版可能就需要認真在配置和售價上緊盯 PlayStaion 和 Nintendo NX 兩個對手。

這是“舍”。

Windows、Office、Visual Studio、Dynamics 和 Azure 作爲微軟傳統優勢所在的領域,就成了需要着重“取”的部分。

Office 所在的 ASG (Application & Services Group)部門有演示過下一代 Photoshop “病毒視頻”的前 Adobe 首席創意官 Michael Gough 把控,Office 365 套件上架 App Store 和 Play Market 之後穩坐生產力分類前十,短期內看上去不需要擔心; Visual Studio 經歷開源和 2015 版發佈,標準版免費,內置 Android 模擬器,通過 Xamarin 和 Apache Cordova 提供跨平臺應用支持,與輕量跨平臺的 Visual Studio Code 多線並行,對廣泛開發者已經表現出足夠的誠意,而且目前爲止市場上最佳商業 IDE 的地位一直未被動搖;Dynamics 在剛剛過去的 WPC 2015 賺足眼球:過去被詬病體驗和設計陳舊的 ERP、CRM 和系統工具變得美觀,能夠快速打通各系統、各服務的數據,還能用筆觸、自然語言等最新交互方式操作,形象大改 …… 不確定的就是 Azure 和 Windows 了。

Azure 在國際市場上一路高歌,成爲 Gartner IaaS、PaaS 和雲存儲魔力象限裡唯一接近 AWS 的 "Leader" 分級雲服務,但國內代號 "monncake" 的區域在運維、穩定性和客服上一直存在嚴重問題,客戶數據丟失,虛機大量啓動失敗,遲遲沒能解決。

終於提到 Windows,這個微軟聲稱要佔領數億設備的系統在剛剛用於交付給廠商量產終端的 10240 構建中依然留有大量的設計和優化失誤。開始菜單和搜索有很大機率無法正常喚出,鎖屏和操作中心顯示異常時家常便飯,右鍵菜單、串口邊框圖標、導航的設計也遠未達到統一水平,雖然深知這一情況的微軟開始通過熟悉的媒體對外傳達“Windows 10 是一個持續更新的系統,沒有傳統 RTM 概念”,但這個版本始終是留給廣大消費者的第一印象 —— 別忘了 Vista 在 SP1 也修復了絕大多數問題,成爲一個穩定流暢的系統,但並沒能幫它洗脫罵名,XP 打下的江山幾乎功虧一簣。Windows 10 Mobile 更無須提,幾乎只能用“草稿”評價。

服務上地位穩固的微軟看上去因爲用戶評價和投資人的壓力變得有些本末倒置,微軟過去十年各業務的成長得益於 Windows PC 驚人的市場佔有率,如今他們希望弱化終端方面的努力單獨發力跨平臺服務很容易變成空中樓閣。即便 .NET 開源、Visual Studio 跨平臺,mono 和 Hybrid Apps 的性能也並不理想,Windows 曾經是最大的平臺(而不應該是幾個標新立異的平板和手機),但它的份額正被不斷蠶食。

原創文章,作者:sinCe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