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彥/「碳鎖定」下的臺灣須改弦易轍
臺灣進入碳定價時代,碳費自2026年起開徵。 聯合報系資料照
魏國彥
環境部公佈碳費價格,臺灣正式進入排碳有價的時代。每年碳排量超過二萬五千公噸的廠商,從明年起每年每公噸要繳三百元,也就是說,這些廠商的「基本消費額」爲每年七百五十萬元。
近年來各大中小企業忙於進行ISO認證、揭露碳排數據、撰寫永續報告書,忙得不亦累乎,且所費不貲,但是減碳前景不明,陷落於「碳焦慮」之中,主因是臺灣面臨三重「碳鎖定」(carbon lock-in)。
首先,中華民國被排除於聯合國門外,並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方,恐非「巴黎協定」第六條適用對象,因而無法順利加入國際合作減碳行列,此爲「政治碳鎖定」的結構性困境。
其次,十數年來民進黨爲達成其「非核家園」的「神主牌」訴求,在野時期就不斷杯葛核能發電。二○一六年二次政黨輪替以來,全力減核廢核,只剩下核能三廠最後一個機組,且預訂在明年五月除役,臺灣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此期間政府與民間投入大量資金,簽署各類銀行融資合約,發展包括太陽能、離岸風力等電源開發計劃;另方面,也投入新建多個天然氣發電廠與液態天然氣接收站計劃。種種設備的設計運行年限以三十年起跳,甚至高達七、八十年,臺灣因此套入「設備碳鎖定」。
其三,爲「減碳成本鎖定」。根據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統計,自從二○○六年以來,產業界平均減碳成本,從每公噸三千四百元,已經提升到二○二一年的七千二百元;十五年來減碳成本高漲爲兩倍,企業界減碳因成本增加以致躊躇不前。目前環境部擬定的碳費爲每公噸三百元新臺幣,相對於減碳成本的每公噸七千多元,僅爲二十四分之一,戔戔之數,廠商可能繳錢了事,而並無實質減碳之效。
另方面,臺灣發電的能源結構使我國陷入「碳足跡」高居不下的窘境,有損產業出口競爭力。根據國際「碳足跡」網站公佈的數據,二○二三年,臺灣每發一度電的排碳四九五公克,高於我們出口主要競爭國南韓的四一二公克、日本的四六二公克。而這兩個國家正朝增加核能發電的道路前進,我國卻反其道而行,雙方的差距將更行擴大。
工業革命的起源地英國,將於本月底關閉最後一座火力發電廠,徹底與燃煤發電說再見。英國的解方是讓老舊核能廠除役,並建設新的核能發電廠,所編預算佔其「氣候變遷委員會」權責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舉例來說:周杰倫有絕對音感,若是吉他壞了,也無法演奏出好音樂。汽車方向盤再精準,若走錯了方向,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走入「碳鎖定」而四面楚歌的臺灣,要趕快改弦易轍!
(作者爲行政院前環保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