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巨/臺灣COVID-19致死率高 篩查不足終導致同胞逝去
● 王明巨/臺大醫學院麻醉科教授、曾任臺大醫院副院長及竹東分院院長
臺灣昨(9)天又增加了25人死亡。臺灣從去年到昨天6/9爲止累積Covid-19的病人的確診數是11,968人。其中有本土病例數是10,766人。而截至昨天由指揮中心所公佈的死亡人數是333人。死亡率爲2.78%。
依據疾管署公佈的資料,在今年4月24日之前,只有11人死於新冠肺炎。今年4月24日疾管署報告了第12例死亡-案1094是一位4月8日返國,4月18日在居家檢疫期間,於防疫旅管猝死的個案。
疾管署當時發佈的說明是,這個病人在居家檢疫期間,因爲沒有呼吸道症狀也沒有發燒,所以一直沒有采檢,直到死亡之後採檢才發現Ct值27確診。
案1094是臺灣第12位死亡案例,也是第1位在死亡之後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也同時揭開了臺灣接下來令人憂心與傷心的新冠肺炎大風暴。因爲就在4月20日,華航的貨機機師就被確診,接下來就是臺灣本土疫情大海嘯!
5月18日,疾管署報告了第13位死亡案例,5月10日發燒,5月14日採檢,5月16日確診,5月17日死亡。
同一天,疾管署報告了第14位死亡案例,同樣是5月16日確診,5月17日死亡。
這些案例以及臺灣超過世界平均的高死亡率,讓我開始思考,到底臺灣的高死亡率是怎麼來的?
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的死亡率很高。死亡率高有三種可能。
1)死亡人數異常的多,分子太大。
2)確診人數太少,分母太小,造成比率高。
3)以上皆是。
臺灣至今還沒有進行過有意義大規模的普篩,因此現在社區裡的新冠病毒感染狀況如何?到底萬華或板橋或中和這些熱區,每1000人有多少人感染了Covid 19?到底雙北的其他地區,如北投、淡水每1000人又有多少人感染了Covid-19?這些攸關到底能不能解封的重要關鍵數字,其實沒人知道。
也因爲這些關鍵數字無從得知,所以目前看到的各個地區的確診數字,其實只能說成「擔心感染者或有症狀的人」,自己去就醫時或接受快篩而被發現是確診者的比例。
但因爲Covid-19的無症狀或輕微症狀者很多,因此社區裡是否的確有相當數量的感染者,因爲沒有被診斷而低估了確診者的真正數字,進而造成死亡率被高估?這當然是一種可能。
▲侯友宜視察篩檢站。(圖/市府提供)
死亡率高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死亡人數真的比較多。成因當然可能是臺灣的醫療能力不足,擋不住病毒奪走人命的力量。
但有沒有可能,其實這些死亡的病人有相當數量,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初,並沒有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所以在醫療來不及介入的狀況下,造成更多人的死亡呢?
這段時間裡,一則又一則民衆死亡後才被確診,有自殺死亡者被確診,有車禍受傷送到急診室處理外傷被確診,有一家三人死於家中死後被確診,甚至連檢察官也在抗議在有13人死亡後的司法相驗中,竟然事後才發現有8人確診。
看到這些報導與數字,我找到了從5月18日以來,從媒體報導與疾管署的新聞稿資料中,每一個死亡病人的確診日與死亡日期。整理成附圖與附表。
▲。(圖/翻攝自Facebook/王明巨)
從5月18日到6月9日,共有321人死亡。
其中有20.9%是死亡當天或死亡後才確診。
其中有24%是確診後3天內就死亡。
從5月18日到5月31日,每天公佈的新聞稿中明白地顯示着,死亡當天或死亡後確診的比例高達33.9%。確診3天內就死亡的比例高達36.6%。如果把確診後3天內死亡與死亡當天或之後才確診的人數加總一共79人,是這段期間死亡人數112人的70.5%之多。
而從6月1日到6月9日,確診後3天內死亡,死亡當天或成後確診,以及加總佔死亡人數比例的三個數字分別是17.2%,13.9%,31.1%。
這些數字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321位死於新冠肺炎的病人裡面,很可能至少有143位病人,他們因爲被確診的太晚,他們直到病情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嚴重的階段時才被確診,因此就算臺灣的醫療能力再好,但面對一個已經病入膏肓的狀況,也很難救回病人。
另一個更可怕的狀況是,從5月15日雙北宣佈三級警戒之後,幾乎所有的人,尤其是老人家們都乖乖地待在家裡,我相信有非常高比例的老人家,也因爲害怕到醫院去被感染,因此除非症狀實在太嚴重身體實在受不了,否則不會想到醫院去就醫,更不會想去被挖鼻孔接受快篩或PCR的檢測。
於是雖然乖乖待在家裡,但實際上已被病毒感染的人們(尤其是平時活動力就較差的老人),在「快樂缺氧」因此症狀不明顯,但肺部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的狀況下,發生猝死或者病情突然惡化而緊急送醫,然後短短3天內就不治。
這些病人的死亡,其實並不見得是這個疾病或這個英國變種病毒真的這麼可怕,擊倒了臺灣向來自豪的醫療能力。
這些病人並不是死於醫療量能不足,因爲這些病人醫療根本來不及介入,臺灣的醫師護理師們再強,面對已經發展到末期的疾病,也無法挽救,更何況其中還有將近一半是死亡當日與之後確診,根本談不上什麼醫療介入呢!
這些病人的死亡,其實擊垮的是臺灣過去一年半以來一直不願執行大量篩查,一直不願釐清到底社區感染如何,一直只想用着「築高牆」方式,企圖把所有新冠病毒全部堵在國境之外的錯誤政策。
一個最好的證明是,由於5月14日臺北市率先全國在萬華等地設立了四個快篩站,然後新北與全國各地也都跟着成立一個又一個的快篩站之後,由於這些快篩站建立了足以早期發現感染者的能力,雖然一開始的陽性率很高很嚇人,但成果開始展現。
▲新北板橋江子翠1200坪巨型篩檢站啓用。(圖/記者湯興漢攝)
從6月1日到6月9日,確診後3天就死亡或死亡當日及之後確診的人數開始下降,雖然累積數字仍然佔死亡人數的3成,但6月8日與6月9 日的數字已經明顯地比之前低太多。
我相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在大量快篩全民篩查的正確作法之下,將會有更多更多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被發現,他們將會更早開始接受醫療照顧,他們的死亡率本來就會下降。如果未來再加上大通量的PCR之後的大量輕症確診者的加入,我確信,臺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絕對低於世界平均值。
新冠病毒會造成奪命於無形的快樂缺氧的肺炎的確很可怕。從這些數字看來,我覺得最遺憾的不是病毒終於突破我們一直在邊境堆得好高的圍牆。而是這321位同胞的死亡,至少有100位以上,其實是有機會可以避免的。
只可惜,一直不想「大量篩檢」「廣篩」的決策(我不想用普篩兩字,你懂的),無法發現病毒早已悄悄入侵社區,早已遍佈全臺。三級警戒與全部居家而不敢與不想就醫,但又沒有主動又足量的篩查,以及缺乏早期發現缺氧與問題已經惡化的設備,終於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
亡羊補牢,我們現在能做的,有三件事。
一、大量,絕對大量的主動篩查或全面性的個人居家篩檢。
二、讓活動力較差的長者,有及早發現已經感染與問題惡化的能力,例如遠距監測與照護觀察、例如家中的小小血氧儀。
三、在醫療人員已經打得差不多的現狀下,讓老人家們,能以最優先的順序打疫苗吧!
熱門點閱》
► 張誠/從「軍事」佈局看防疫作戰 談臺灣目前抗疫兩大「破口」
► 張宇韶/美國高調安排贈送臺灣疫苗 背後政治意義不言而喻
► 李沃牆/美送疫苗當伴手禮 別以爲TIFA復談在望
●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文轉載自「臉書」,原標題爲「臺灣Covid-19高死亡率背後的意義!」,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