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以和平繁榮的金門激活兩岸關係

旺報社評

國旗歌旋律在巴黎奧運會場響起,喚起人們對「中華隊」的記憶,可是我們多久沒聽到「中華」或「臺澎金馬」一詞了?賴清德總統用「臺灣」自我稱呼時,能感受到「金馬地區」居民的尷尬嗎?前金門縣長楊鎮浯3年前曾說,金門最大的危機不是對岸軍事威脅,而是臺灣民意與金馬民心漸行漸遠,如今賴政府正加速實現金馬地區的擔憂。

非軍事化 金門民心所盼

金門縣議會「跨黨派問政聯盟」與「無黨籍聯盟」日前邀請金門地區各級民代召開記者會,展開呼籲中央支持興建「金廈大橋」、設立「金門非軍事區」的連署活動,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表態反對。樑認爲金廈大橋是「習五條」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優先推動事項,具有政治跟戰略意圖,而非單純的「通橋」。他也反對將金門設爲「非軍事區」的訴求,認爲金門海域緊張是大陸海警與相關船艦活動所造成,「只要陸方停止這些行爲,金門自然就是一個非軍事區」,他承認金門非軍事化立意良好,但應該向陸方去說。

民進黨政府否定金門普遍民意,將兩岸緊張歸咎大陸,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但一味反中抗中,罔顧金門當地民意與民生需求,受害的絕不只是金門地區的發展、兩岸間互信與交流,更嚴重的是國家定位與政權合法性的尷尬。

自「小三通」啓動以來,金廈經濟生活圈儼然成形,許多金門人前往廈門發展、求學、定居、置產,來往密切頻繁。6年前完成「通水」,從廈門引水解決金門用水問題,金門對廈門的依賴早已形成,國軍駐紮金門守軍早已大幅減少至3000人左右,以國安之名反對興建跨海大橋已無意義。姑且不論解放軍有無佔領金門的意願,就算真有此意,其手段與工具之多元,並不差一座橋。

樑文傑說建橋是對岸「習五條」推動的優先項目,有政治目的,所以必須反對。若依此邏輯,凡是對岸有政治目的的政策主張,無論是否有利於我民生經濟者都要反對,那何不廢了ECFA?ECFA難道沒有「惠臺」的政治目的?這不是大小眼,只看到本島利益卻置金門發展於不顧嗎?

金廈大橋不只對往來金廈方便,對於金門往返臺灣本島亦有大大的幫助。金廈大橋可以提高金廈、臺金之間的運量與安全,可以避免天氣、海象的干擾,讓民衆可以借道廈門便捷可靠地來往金門與臺灣,對於金門的發展意義重大。

金廈大橋 有利金門發展

解嚴後,金門軍事價值降低,近年來大陸軍事實力快速進步,加上海峽中線已被抹去;以及0214金門事件後,金門禁、限制水域遭到沒收,長期做爲戰略前沿、擴大我方戰略縱深的金門,戰略地位早已大不如前。從兩岸關係的發展看,無論早期兩岸保留「臍帶」的默契,或是現在做爲融合示範區的表率,北京都不會對金門有軍事進犯的意圖,因爲軍事收穫不高,政治傷害極大。

不希望金門和平的是民進黨,民進黨政府提高軍事預算、延長役期、規畫全民動員甚至拍攝戰爭想像片,無非在營造全民同仇敵愾的抗中情緒,怎能容許金馬偏安自保?金馬若成爲「非軍事區」,本島民衆豈不都移居過去了?

事實上,最早倡議金馬非軍事區的是民進黨人,早在1994年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就提出「金馬撤軍論」。他認爲唯有金馬非軍事化,讓過去的反攻跳板蛻變成兩岸往來的橋樑,並以世界級的觀光資產打造亮麗的新金門,金門纔有發展,兩岸才能和平。

臺灣沒有人比金門人更能體會和平的可貴,施明德早早看出金門的繁榮與和平,是兩岸的一枚活棋,民進黨歷經3位總統執政,金門人仍然看不到希望。絕望的金門人只會與臺灣愈走愈遠,這不只是金門的危機,更是臺灣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