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求新求變 大陸經濟再出發

社評

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並未有太多意外,仍以「穩」爲主旋律。不過,這次強調的是「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強調「進」與「立」,在政策開放與產業結構調整上有所作爲,多做有益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經濟成長引擎啓動

根據官方最新統計,大陸經濟仍處於逆風,但成長引擎多已啓動,甚至開始加速增溫。11月工業生產年增6.6%,較市場預期5.7%高出將近1個百分點,也創下近兩年最大增長幅度,顯示民間企業已漸漸找回生產活力。對照月初財新公佈的製造業PMI,再度從代表景氣衰退的49.5,重回代表擴張的50.7,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消費及出口同樣增溫,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10.1%,創6個月新高,也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長,代表民間消費回升力道並不似外界想像的差。此外,睽違半年之久,出口年增率也再度由負轉正,成長0.5%,更大大激勵了市場信心。

經濟增長三大引擎中的投資,受房地產市場拖累,表現持續低迷。但細看分項指標可以發現,11月固定資產投資年增僅2.9%,但撇除衰退幅度高達9.4%的房地產投資,製造業及基礎設施投資分別成長6.3%及5.8%,平均數字超過整體固定資產投資3個百分點,顯示主要產業(尤其是製造業)投資動能值得期待。

這些數字足以證明大陸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也呼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在經濟維穩的基礎上以進促穩,從中找到推進經濟成長的新動能,在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摸索並打造出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機制。對於正面臨中長期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大陸來說,這是無法逃避的道路。

自1979年大陸全面實施經濟改革以來,曾經歷多次經濟轉折向下、新舊動能青黃不接的嚴峻時期。如1989年天安門事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等,都曾造成大陸經濟嚴重受挫,但憑藉着摸着石頭過河與試點運作的模式,總能擺脫低潮、重新回到成長正軌。歷史未必重演,但過去累積的經驗,讓北京在處理與應對經濟問題上,有着一定優勢與依循路徑。

鬆綁網路創新產業

不過,經濟轉型成功要靠新模式,新模式的出現有賴寬鬆的環境,管制需鬆綁,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大陸網路創新能力非常強,胡潤研究院最新發布《2023全球獨角獸榜》,全球成立於2000年之後、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中國以316家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前十大中國佔有5席,字節跳動蟬聯第一。過去幾年,大陸爲整治反壟斷並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強化線上及網路平臺監管,造成許多網路新創公司消失,重創網路運用及科技創新的業態發展。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希望能夠帶動一波新的鬆綁與開放。

12月中大陸知名新創服務平臺創業邦發佈獨角獸調查報告指出,2023年大陸獨角獸(成立10年內且估值高於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存續總量562家,佔全球比重約3成,僅次於美國。但這兩年來新增家數明顯減少,2021年新增153家,今年僅41家。固然與全球貨幣政策緊縮有關,但大陸對新創環境的管制與整改也是一個原因。如今隨着整改告一段落,讓法規符合市場期待,將有助企業大膽追求創新,進而帶動經濟成長動能。

現階段大陸在「穩經濟」的同時,希望以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而找到增長的新動能、新模式及新機制。站在中長期經濟發展角度,這樣的目標與方向十分正確,但作法上要實際,要讓企業有感而願意投資,政策的調整非常重要。譬如,減少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導力量,讓市場角色更爲突顯,正面看待新業態發展,取消過於嚴苛的管制規定等等,將有助於達到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目標。短期刺激政策固然重要,政策打造長期競爭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