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不是“神”

眼下的娃哈哈,最不缺的就是流量。

從春晚“AD鈣奶姐”走紅到宗慶後老先生逝世,再到農夫山泉陷入的浪潮中,一系列的熱搜話題都與娃哈哈有關,娃哈哈承接着一波又一波的流量,乃至因此引發野性消費。

有媒體統計,娃哈哈的直播間,幾乎在10天內漲了400多萬粉絲。娃哈哈純淨水和AD鈣奶,成了最熱銷的時尚單品。

常常是主播剛說幾句話,東西已經賣光了。

這樣的銷售“壓力”,在企業內部似乎也得到印證。一封署名娃哈哈“致全體銷售人員的一封信”在網上流傳。

信中提到:現在是娃哈哈受到空前關注的時刻;要打好終端鋪貨突擊戰,目標是“讓所有人看得到、買得到娃哈哈產品”。

只是這潑天的富貴,未必全部傳導到企業,反而是走向越來越奇怪。

有人購買了娃哈哈,不是爲了喝,而是爲了證明娃哈哈用料好。把AD鈣奶和農夫山泉的瓶子燒了,然後發現,AD鈣奶冒的是白煙,農夫山泉是黑煙。

燃燒物的煙霧顏色,難道不是與材質相關?

還有各種奇怪的猜測,包括水的毫升數設計與國家重點工程有關,很多人竟然信了,評論區點贊留言,掌聲一片。

一時的流量是潑天的富貴,但也會轉瞬即逝。那些瘋狂拉踩農夫山泉捧娃哈哈的人,未必是娃哈哈真正的支持者。

所有人都知道一個真理,流量把你捧得越高,可能摔得越慘。流量反噬的道理,也在於此。

之前極盡讚美、拼命鼓吹,可能在一次輿論反轉中走向另一個極端。換句話說,愛之深恨之切,“捧殺”的原理就在於此。

事實上,任由其發展,流量會把娃哈哈帶入一個危險的境地。不分青紅皁白地被捧起來,又莫名其妙地摔下去。

類似的流量困境,不只是娃哈哈遇到過。過去幾年,曾因爲很多“特別事件”,引發人們對一些品牌的非理性消費與非理性抵制。

殊途同歸,指向了一場呼之即來揮之難去的“造神”和“毀神”,很多優質的企業吃了啞巴虧,不得不應對流量帶來的意外之“喜”。

娃哈哈的本質依舊是一家企業,是靠賣產品爲生的。它不是流量造出的“神”,人們今天熱情洋溢地把它捧上天,過幾天可能就把娃哈哈忘記了。

對一個品牌的好感度,因爲某個時刻、某個舉動、某個企業家而迅速拉昇,這些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一個重要的問題不能忽視,流量對一個品牌的追捧,不可能真正托起一個品牌。品牌的本質,還是產品。

一個企業的生命力,永遠在於用好的產品贏得市場。無論是娃哈哈,還是下一個走上“神壇”的企業,不能被一時的野性消費打亂節奏。

進入宗馥莉時間的娃哈哈,要解的還是相同的市場題。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