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把流動的生活搬上舞臺

作者:陳童

據統計,2020年,全國新增脫口秀俱樂部的數量接近50家。狂人即興劇團主理人、獨立脫口秀演員紀雲從2013年開始講脫口秀,見證了近十年脫口秀的發展,他告訴記者,現在北京每天有4到6場脫口秀的“開放麥”演出,這個數字在2014、2015年是無法想象的。

2017年以來,《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線上脫口秀綜藝熱播,帶動了線下脫口秀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瞭解和喜歡脫口秀,他們下班後來到小劇場,坐在觀衆席間,聽臺上的演員像朋友一樣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在笑聲音浪中放鬆自己。

作爲一種新鮮舞臺藝術形式,脫口秀爲文化消費的主體和客體都提供了新的選擇,有人走上舞臺,拿起話筒,有人在臺下,貢獻笑聲,更加貼近時代和個人的素材找到了它的表達途徑,爲舞臺藝術的多元共榮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脫口秀演員紀雲與觀衆互動演出。資料圖片

1.各行各業的人走向舞臺讓藝術與生活相映生輝

許多演員進入脫口秀行業,都來源於一個樸素的念頭“我也可以講脫口秀”,張蕾就是其中一員。他最初因爲愛好喜劇,接觸了脫口秀,聽了幾次“開放麥”演出之後,覺得自己也能嘗試一下,開始成爲一名業餘的脫口秀演員,白天是互聯網從業者,下班以後再奔赴劇場,參加演出。“對於脫口秀演員而言,表達欲是最基本的,願意把自己對生活的想法和觀察分享給觀衆。”張蕾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楊早說到:“脫口秀人人都可以參與,以向全民開放的形式把門檻降到了最低。很多人在看的過程中就會被點燃心中的火花:‘我有生活,平時也很喜歡逗別人笑,爲什麼我不去說?’所以當這種形式普及之後,它能迅速吸收來自各行各業的能人和其他相對成熟的表達形式,成爲一種綜合的表達方式。”

這也是脫口秀演員來自各行各業的原因,他們中間有學生、有媒體從業者、有短視頻博主、有程序員、也有全職脫口秀演員,紀雲認爲“脫口秀能給觀衆留下多麼印象深刻的內容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觀衆看到演員表達和自己相通的情感,講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躍躍欲試,這種啓蒙觀衆表達自我、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的號召力纔是這一形式最重要的生命力。”

2.觀衆的深度參與讓互動式交流成爲創新模式

過年期間,楊梅回到家鄉,她發現春節家庭聚會就像母親的“開放麥”,母親把家庭瑣事和下一輩的成長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成爲脫口秀演員之後再看這些日常經驗,才發現在大家庭的生活經驗裡,活躍氣氛,逗大家笑這件事並不陌生。

在脫口秀的演出現場,最亮的燈光打在演員身上,一支麥克風幾乎是全部的舞臺裝置,觀衆席燈火寥落,讓人感到放鬆和安全。觀衆和舞臺離得很近,一擡頭就能看見演員像朋友一樣分享自己的真實經歷

很多愛好者喜歡脫口秀像普通朋友聊天一樣放鬆和親密的氛圍,安陽就是其中之一,她說脫口秀貼近生活的內容能讓人產生共鳴。特別是講到工作、地鐵這樣大家都有相似經歷的段子,聽了之後感覺很暢快。

“您是做什麼工作的”“是一個人來的嗎”“年紀多大了”……開場前,主持人常常會跟觀衆互動,根據觀衆的回答做出即時反應,這個過程被稱爲熱場。喜劇俱樂部“遇見喜劇”主要做脫口秀,它的創始人就是楊梅,她說,“觀衆最開始抱着審視或不放鬆的態度坐在臺下,主持人的互動能讓他們從緊繃的狀態放鬆下來,融入演出的氛圍,等場子熱起來之後,演員再上來講段子。”

主持人的互動是調動觀衆情緒的一種手段,但更多的時候,演員要用內容與觀衆“共情”。張蕾用“陌生人社交”來類比脫口秀演員調動觀衆情緒的過程,要逗笑素昧平生的觀衆並不容易,“共鳴”是關鍵。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白惠元注意到綜藝《脫口秀大會》中的“推己及人”的表演模式——演員先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生活感悟、情感狀態,再推及觀衆的普遍感受,如果演員的個人經歷足夠具有代表性,就能與社會產生共振,產生破圈效應。

演員對觀衆的把握力度來自現場經驗的積累,演員通常在“開放麥”中不斷與觀衆互動,感受他們的笑聲,才能找到最能打動觀衆的點。楊梅介紹,越是大衆的話題,觀衆越容易有共鳴,但演員要不斷創作,不可能一直停在淺層話題,如果能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讓觀衆和自己進入同一種情感狀態,任何話題都能找到與觀衆共情的角度,那就到了萬物皆可脫口秀的狀態。

脫口秀要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張蕾在演出過程中發現那些遠離觀衆生活經驗或者帶有明顯優越感的段子通常演出效果不佳,“喜劇是一門示弱的藝術。很多素材提煉自生活中的日常情緒,工作中的壓力、失誤等等,觀衆感到放鬆,才能釋放壓力,而演員用幽默的形式把這些故事講出來,也是消解負面情緒的過程。”張蕾說。

3.深刻反映現實生活才能呈現豐富多彩的時代聲音

職場困境、中年危機、性別議題、家庭生活……《脫口秀大會》破圈的段子與最受關注的社會話題保持着高度一致性。“一個時代跟其所選擇的藝術形式之間永遠是互相對應的——它一定會尋找最符合自己需求的表達形式。”楊早認爲,“脫口秀對年輕人的吸引力特別大,就在於它講出了他們真正的痛點。”

中國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新現象思想和情感,需要新的舞臺形式對現實生活作出反映,在新時代、新現象、新問題面前,一些傳統藝術有些跟不上旺盛的表達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別是媒體和互聯網越來越發達,觀衆自然有更高的精神需求。”紀雲說。

“在舞臺藝術中,脫口秀能以相對更便捷、更高效、成本更低的方式,表達年輕人生活的喜怒哀樂,這是其優勢。”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說,“脫口秀由小衆走向主流的過程,也乘了電視媒體向網絡媒體轉型的東風,網絡綜藝實現了脫口秀的快速普及,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特有的中國經驗,也是脫口秀與當代生活相輔相成的地方。”

後現代文化分散的特徵也在脫口秀的表達形式中得到體現。“脫口秀很多時候並不是按邏輯步步深入,而是通過羅列現象、延展情緒感染觀衆,呈現出散點透視的特點,這樣的形式與年輕人的生活節奏相適應,更能打動他們。”白惠元說。

編劇史航認爲“脫口秀最吸引觀衆的地方就在於它努力打破套路,或者用套路攻擊套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與當代青年人追求創新和個性化表達的精神訴求相契合。“脫口秀觀衆領悟力強,同時也容易喜新厭舊。”史航說。因此,脫口秀演員必須保持學習,保持對現實的敏銳觀察,才能保持舞臺的思想力度,持續輸出新的內容。

作爲一種新鮮的藝術形式,脫口秀天然受到追逐浪潮的年輕人關注,但這不意味着脫口秀只屬於青年一代。楊梅認爲因爲脫口秀主要分享自己真實經歷過的生活,再加上演員和觀衆都以年輕人爲主,在這樣一種內向循環之下,形成了脫口秀代表年輕人的感覺。但等第一代演員年紀漸長,或者隨着這種藝術形式的大衆化,不同年齡層的表達者都能拿起麥克風講述自己的故事,就會給脫口秀帶來新的視角和受衆,那個時候,脫口秀的舞臺也會更加百花齊放。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