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競飛勇爭先】嘉魚縣簰洲灣鎮中堡村黨支部書記胡國雄 以思想之變謀振興之路

良田阡陌間,一棟棟農家小樓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路蜿蜒如帶,一片片稻田、果園基地生機勃勃……嘉魚縣簰洲灣鎮中堡村,一派美麗鄉村新景象。

“現在村裡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要感謝黨的好政策,也要感謝我們的好支書胡國雄。”提及村裡日新月異的變化,村民們無不感激地說。

6月26日,記者見到胡國雄時,他剛從全村優質稻機械插秧現場匆匆趕來,鞋上沾滿了泥水。皮膚黝黑,話語真誠,臉上掛滿笑容,是這位年近50歲的村支書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2021年,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胡國雄當選中堡村黨支部書記。

當時,由三村合併的中堡村民意相對複雜,人文習慣各異,發展極不平衡。

“要改變現狀,得先轉變思想。”胡國雄是村裡的種植大戶,對村裡的情況十分熟悉,並積累了深厚的羣衆基礎,他決定從產業入手,促進村民增產增收。

胡國雄在走訪入戶中瞭解到,集體經濟薄弱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他意識到,沒有強大經濟實力支撐,強村富民就成爲一句空話。

於是,胡國雄多次召開屋場會,與村民達成共識——在全鎮率先推行產權改革方案,完善和變更不合理合同103份,集體土地租金從原來的50元/畝增加到700元/畝。

通過產權改革,中堡村盤活集體土地及“四荒地”近千畝,村集體增收超百萬元。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浙江老闆種植大棚西瓜500畝,引進安徽老闆在低窪地種植蓮藕700畝,不僅解決了水災及脫貧戶務工增收等難題,還爲村集體增加收入近60萬元。

村集體經濟強了,村民的荷包也要鼓起來。胡國雄請來鄉賢能人、村民代表一起商議,明確“紅色教育+產業示範村”未來發展規劃,以農旅融合爲重點,打響“生態、紅色、特色”三大品牌,打造生態田園鄉村新面貌。

“我每年在合作社務工,土地流轉和務工收入加起來差不多3萬元。”當天,正在該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打理菜園的73歲老人陳朝釗開心地說。

陳朝釗家裡有土地10多畝,全部流轉給村裡合作社種植西瓜,每畝流轉價格1300元。自己平時就在合作社打工,幹些除草、整枝、打包等雜活,每天也有150元的工資。

來自浙江的合作社負責人辛仁龍說,每年開出的務工費在60萬元以上,大多都是中堡村60歲以上的老人。

胡國雄告訴記者,中堡村共有耕地8000畝,由於年輕人大都外出,耕地拋荒時有發生。村“兩委”經過協商,引進蔬菜種植合作社2家,將村裡土地以每畝800至1300元不等的價格流轉給合作社。

截至目前,該村已流轉土地5000多畝,建成了水稻、玉米、蓮藕、西瓜等多個種植基地。預計今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可達12000元以上。

漫步在村主幹道,英雄路的文化牆上,“抗洪搶險”“轉移羣衆”“幸福新生活”等元素的牆體彩繪引人注目。故事牆用八張圖描繪出簰洲灣由水而興、因水而名的歷史,深度還原抗洪情景,打造沉浸式紅色教育體驗場所。

“我們這裡是九八抗洪的一線,抗洪故事一定要講好。”胡國雄說,村裡開發“抗洪文化+生態旅遊”產業項目,規劃紅色教育、特色採摘、休閒垂釣、特色民宿等旅遊區域,促進紅色旅遊與綠色生態交相輝映。去年以來,共吸引2萬人次參觀學習。

村集體富了,村民的荷包鼓了,羣衆對胡國雄和村“兩委”的滿意度和信任度也越來越高。“村裡這幾年沒有一個上訪戶,大家有什麼問題都找村裡解決。”村幹部沈祥和說。

咸寧日報記者 王恬 通訊員 葉國平 魏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