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前三季度金融數據:貨幣總量增速趨穩回升 金融活水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央廣網北京10月15日消息(記者 馮方)10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前三季度相關金融數據。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6.02萬億元,其中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增加9.66萬億元;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25.66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5.39萬億元。

受訪專家指出,在高基數效應、金融數據“擠水分”以及經濟結構轉型等多因素影響下,金融政策有力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回穩向好。未來在新一輪穩增長政策“組合拳”發力帶動下,企業生產經營景氣度有望進一步回升,宏觀經濟增長動能將進一步增強。

9月末M2同比增長6.8%

貨幣總量增速趨穩回升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和政策取向,綜合運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在總量方面,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爲309.48萬億元,同比增長6.8%。

“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出臺落地,爲市場信心恢復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是理財資金向存款的迴流支撐了貨幣總量增長。”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央廣網記者表示,從貨幣供應量看,9月末M2餘額同比增長6.8%,較上月末高0.5個百分點。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9月末M2餘額同比增速趨穩回升,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出臺落地,極大提振資本市場信心,9月底股市火熱促使理財資金向存款迴流,證券客戶保證金增加推升非銀存款,進而帶動M2回升。另一方面,9月27日人民銀行降準0.5個百分點,向金融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也支撐了貨幣總量的增長,有助於提振M2。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提到,上年同期增速基數下沉,也對今年9月末M2同比增速有一定的推高作用。他指出,根據財政增量政策安排,四季度政府債券發行有望再度出現高峰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也將恢復同比多增,將帶動M2和狹義貨幣(M1)增速出現較爲明顯的反彈。

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6.02萬億元

大力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隨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不斷走深走實,貨幣政策在結構上也在持續優化。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着力於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創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活水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對科技創新和設備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着力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數據顯示,9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爲253.61萬億元,同比增長8.1%;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6.02萬億元,其中住戶貸款增加1.94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3.46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方面,前三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5.39萬億元,9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爲250.87萬億元,同比增長7.8%,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比例爲62.4%。

董希淼對記者表示:“從信貸結構看,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專精特新’企業貸款等均明顯高於一般貸款增速,信貸結構持續優化,金融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

溫彬指出,季節性效應下,9月新增信貸環比明顯改善。疊加9月下旬以來,一攬子降準降息、穩定房地產、提振資本市場、促投資消費的政策“組合拳”推出,政策基調轉向、逆週期調節加碼,對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形成一定託舉。同時,伴隨政策全面發力,9月製造業PMI回升至5月以來最高水平,內需現企穩跡象,經濟景氣度有所好轉,將驅動信貸需求相應修復。

降準、降息疊加效應顯現

融資成本持續降低

近日,人民銀行接連推出一系列重磅金融政策,不僅在總量和結構上加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且持續推動綜合融資成本走低。

9月27日,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並將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70%調整爲1.50%,帶動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降30個基點,並將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

董希淼表示,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多次降準、降息措施的力度大、速度快,產生的疊加效應有力提振了市場信心和預期,更好地促進經濟恢復回升。LPR下降將推動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利率進一步下降,有助於降低經營主體融資成本,激發有效融資需求。目前,商業銀行正在加快推進存量房貸利率批量調整工作。金融政策與已經出臺的財政政策、就業政策等政策協同發力,形成疊加效應,將有力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溫彬表示,從金融數據可以看出,9月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增速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表明金融有效滿足了實體經濟的用款需求,有力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回穩向好。溫彬認爲,往後看,在新一輪穩增長政策“組合拳”發力帶動下,四季度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有望維持一定強度,房地產銷售逐步止跌回穩,推動企業生產經營景氣度回升,進一步增強宏觀經濟增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