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2025丨銀行理財玩出什麼新花樣?
編者按:2024漸行漸遠,2025源源而來。各行業如何應變局,如何開新局?中新經緯廣邀經濟學者,梳理過去關鍵事件,展望新年潛在機遇,以期爲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中新經緯12月27日電 (謝婧雯)在當前金融市場加速轉型的大環境下,銀行理財業務正處於深刻變革的浪潮之中。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市面上已有的理財公司一共32家,其中大多爲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設立的理財子公司。
理財子公司將資產管理業務從傳統銀行業務中分離出來,投資起點也低至1元,加速了理財業務向專業化、精細化管理與運作轉型。回顧2024年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市場競爭格局的改變和系列營銷新策略值得關注。
拓展代銷渠道
2024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銀行理財市場格局迎來重塑:股份制理財公司崛起、國有大行理財公司落入“第二梯隊”、未持牌中小銀行存量理財清理進入倒計時。上半年在規模方面,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繼續保持前三名地位,但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的規模增速迅猛,與前者的差距正在縮小。
臨近年末,拓展代銷渠道成爲未持牌的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關鍵戰略路徑。中泰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戴志鋒告訴中新經緯,中小銀行在大力拓展外部渠道代銷本行理財業務拓展方面呈現出積極態勢。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顯示,在已開業的31家理財公司中,理財產品僅由母行代銷的理財公司只有3家,28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拓展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中新經緯查看華夏理財官網信息發現,目前其公示名錄上託管機構達15家。
戴志鋒認爲,當前中小銀行面臨較大的中間業務收入壓力,保險和基金降費的影響仍在持續。從實際數據來看,部分中小銀行2024年上半年的保險和基金代銷收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理財業務收入卻實現了同比增長;有些銀行的受託理財收入在手續費收入中的佔比持續攀升,進而成爲財富管理收入的首要來源。
此外,相較於直銷渠道,短期來看,中小銀行拓展理財代銷渠道難度更低。據市場統計,截至今年7月,大部分理財公司都建立了產品推介的微信公衆號和視頻號,然而僅有不到10家理財子公司上架了理財直銷APP,且主要集中在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直銷渠道前期投入較大,在互聯網流量見頂的當下,獲得新客的成本正不斷提高。與代銷渠道相比,直銷渠道見效慢,短期收益較低,起量需要時間。
營銷花樣不斷
2024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掀起“降費潮”,對固定管理費和市場銷售費率等進行優惠調整,甚至出現“0費率”產品。如中銀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等多家公司均下調了部分產品的相關費率,還有公司如北銀理財推出“不達業績基準不收管理費”的產品。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費率下調是理財公司應對挑戰的措施之一,有利於理財短期內穩住規模、吸引投資者。此外,費用下調也有助於理財公司擴大與公募基金競爭的優勢。對投資者而言,費率下調可以降低投資成本,變相增加收益。但董希淼強調,費率高低不應作爲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的關鍵因素。投資者應基於自身的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投資能力等因素進行資產配置,在資產配置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此外,不少銀行理財子還降低了申購門檻並延長申贖時間。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將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調降至最低1元甚至0.01元,延長了多款理財產品申購贖回交易時間到夜間,例如交銀理財、興銀理財等公司推出了24小時理財的“夜市理財”產品。
延長交易時間到夜間,爲白天上班、無暇投資的投資者帶來便利;同時也增加了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時間——只要在24時前購買理財產品,第二天就可以開始計算收益,這比一般理財產品至少多出一天的收益。董希淼告訴中新經緯,推出這類服務,反映出銀行理財公司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努力探索差異化服務,以更周到細緻的服務改善投資者體驗,具有積極意義。
規模仍有上漲空間
隨着存款利率的下降,定期存款性價比快速降低,居民財富配置正發生較大變化。戴志鋒表示,2025年銀行理財子理財規模仍有上漲空間。目前來看,在理財規模集中度逐步向理財子靠攏的趨勢下,代銷理財市場仍有空間。對於未取得理財子牌照的中小銀行而言,未來應當加快由資產管理角色向財富管理角色轉化,搶佔代銷市場。
對於理財公司的長遠發展而言,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則表示,以“0費率”吸引客戶、擴張市場份額的方式並不是最佳手段。在產品淨值化的大環境下,理財產品發行機構更應注重全面提升對產品回撤的控制能力。
董希淼同樣表示,要提高理財產品競爭力,2025年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應加快引入和培養專業人才,不斷提升對宏觀形勢和金融市場的研判能力,持續提升投資研究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爲不同需求的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還可進一步加強市場溝通,比如,組織開發通俗易懂的入門級投資者教育教材、書籍、視頻,開展投資者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等。(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