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放量”喜與憂

□2021年底以來,多個萬噸級碳纖維擴產項目相繼投產。未來幾年,這些產能會逐步釋放,將緩解行業供需矛盾,爲中國碳纖維產業開啓大絲束時代、低成本時代奠定基礎。

□大幅擴產亦有隱憂:擴建速度過快,遠超需求增長;不少新建與擴建項目,技術進步幅度並不大,並不具備國際競爭優勢。

連漲多年的碳纖維價格顯露疲態。百川盈孚數據顯示,6月28日,碳纖維主流品種價格較6月初小幅下調。廠家反饋,庫存多了,出貨有壓力。2021年底以來,多個萬噸級擴產項目相繼投產,“過剩”一詞在業內被越來越多提及。一些業內人士認爲,持續上漲3年後,中國碳纖維價格高於國際水平,風電等下游行業採購積極性不高,碳纖維價格若能降到合適水平將利好整個產業鏈。

萬噸級產線爭相上馬

碳纖維是由聚丙烯腈或瀝青、粘膠等有機纖維,在高溫環境下經碳化形成碳主鏈結構而得到的無機高分子纖維。因力學性能優異,碳纖維被譽爲21世紀的“新材料之王”“黑色黃金”。碳纖維與樹脂、金屬、陶瓷等結合後能形成先進碳纖維複合材料,從火箭、大飛機、輪船,到風電、光伏、儲氫罐,再到高爾夫球杆、羽毛球拍,其都有着廣泛應用。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碳纖維總需求爲62379噸,同比增長27.7%。其中,國產纖維供應量爲29250噸,佔總需求的46.9%。2021年底以來,多家公司投產碳纖維萬噸級擴產項目。

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近期披露,碳纖維原絲供應商吉林碳谷擬在該區投資12億元,新建年產6萬噸高性能碳纖維原絲項目。目前,項目已完成預選址,待提請入區評審會審議後,即可簽訂入區協議。

吉林是我國最大的碳纖維產業基地。吉林化纖集團是該省碳纖維產業實施主體,旗下核心資產包括吉林碳谷、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生產商吉林化纖。

最近一年,吉林化纖集團擴產項目加速落地。以碳纖維原絲爲例,截至一季度末,吉林碳谷擁有原絲柔性化生產線產能4.5萬噸,其中4萬噸於今年初達產。在建的15萬噸一期項目若於8月如期投產,預計貢獻4萬噸至6萬噸產能。

此外,中復神鷹、光威復材、上海石化等也將上馬萬噸級項目。

中復神鷹董秘金亮介紹,公司在青海西寧擴建的第一個1萬噸項目於2021年9月投產;第二個1.4萬噸項目已開工建設,預計在今年底投產。

光威復材是我國最早量產碳纖維的企業,公司業務涵蓋聚丙烯腈、原絲、碳纖維及下游多種複合材料。資料顯示,內蒙古光威碳纖維項目規劃產能1萬噸,爭取在今年底前投產。

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上海石化“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正加速復工復產,項目計劃在2024年全部完成。

碳纖維專家、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剛認爲,2021年至2022年是碳纖維行業的戰略機遇期。中國構建了工業應用碳纖維的產業基礎,培育了一批相關企業,大部分技術達到較高水平。上述擴產產能在之後幾年會逐步釋放,將緩解行業供需矛盾,爲中國碳纖維產業開啓大絲束時代、低成本時代奠定基礎。

大規模擴產的隱憂

百川盈孚數據顯示,6月28日,國內碳纖維價格小幅下滑。T300級別12K碳纖維市場參考價175元/千克;T300級別24/25K碳纖維參考價每千克145元至150元;T300級別48/50K碳纖維參考價140元/千克,上述品種價格較6月初均有小幅下調。這種小幅下調的狀態,從今年4月就開始了。

百川盈孚碳纖維分析師宋佳表示,碳纖維價格調整原因在於:在供應端,碳纖維新增產能陸續投產,T300級別大絲束產量增加明顯;在需求端,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下游用戶接單積極性減小,另一方面部分訂單轉移,國內需求減少。

相較之下,2021年中國碳纖維行業可謂“一絲難求”。林剛分析稱,過去3年多時間,以風電爲代表的市場需求突飛猛進,有效供給相對不足,導致碳纖維價格大幅上漲。

但碳纖維產業的擴產勢頭,也讓林剛有所擔憂:擴建速度過快,遠超需求增長;不少新建與擴建項目,技術進步幅度並不大,並不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簡單重複擴建不可取。如果行業不重視這些問題,繼續‘轟轟烈烈’幹下去,行業很快會進入價格血拼階段,非航空航天應用企業可能再次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境地。”

不過,反對“過剩”觀點的人也有不少,券商研究員是其中代表。他們認爲,碳纖維需求潛力很大,如初具規模的風電、光伏行業碳碳復材及氫能汽車配備的儲氫氣瓶等壓力容器、軌道交通等。但是,目前碳纖維價格過高,限制了碳纖維應用推廣。隨着技術進步、設備本土化、規模效應顯現,整個產業鏈成本有望下降,屆時下游應用能進一步打開,需求一旦大量釋放,能有效消化新增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