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歌劇院制服設計背後你應該知道的故事

圖、文/VOGUE

第一次與黃薇在柏林碰面時,她是個對時尚設計擁有無限熱情的藝術家,三年過去,從臺灣出發、在倫敦進修發展創業 ,如今Jamie Wei Huang不只是個名字,更是個品牌團隊。隨着一年兩季創作累績,也同時聚集人氣;2016年八月,臺中歌劇院開幕,黃薇應邀加入主導工作人員制服的設計。隨着歌劇院開幕新聞發佈,黃薇的獨特設計在短時間內獲得幾乎零負評評價。在德國同步追蹤這則新聞同時,因爲三年前與黃薇的採訪而感到與有榮焉。開幕當天參與的民衆隨手拍下工作人員的制服實穿照片,由模特兒專業團隊塑造的形象照強烈對比之下,素人的穿搭照片出現反向落差;半天之內因爲期望而產生的失望與誤解又形成另一波高調的輿論。身爲觀衆如我也很好奇其中內情與轉折;當晚,我寫信給黃薇,詢問她是否願意接受訪問,她則爽快答應。這不是一探八卦秘辛,而是一個管道讓我們瞭解獨立設計師公家機關合作背後的故事。一則事件的生成絕非只有檯面上露出的部分,當中協調妥協的過程、一進一退的溝通都影響了事件的成敗。

從2014年臺中歌劇院透過電子郵件與設計師黃薇聯絡,邀請黃薇替歌劇院的工作人員設計制服;經過漫長的討論、設計、測試以及再改進,一套嶄新概念的制服儼然生成。這對公家機關來說是個揮別舊有規章的創舉,一改從前購買現成品制服再加以修改的模式,如今邀請獨立設計師跨刀量身定做獨一無二、如同品牌設計師季節系列創作;臺中歌劇院制服的每件單品都有其成形現實面與機能上的考量。這不僅是臺中歌劇院開闊的胸襟氣度,也是臺灣人美學上的突破。身爲獨立設計師最引以爲傲的就是在創作上自主掌控權的發揮,如今業主在前,有實際面的需求要求,還有現實面的預算考量,許多天馬行空的想像與設計師個人的創作手法必須機智、不着痕跡地貫穿其中。當歌劇院提出在親切的前提下,如何傳達出專業的形象又同時兼顧實用性,這是黃薇在這次合作案中最大的挑戰。以專業設計師的立場來說,黃薇必須事先周全預設工作人員將面臨在機能性操作時面臨的需求,在不同職位間的變化、在四季替換間的交替等;一套制服上達七到十件單品的研發是很基本的計劃。不過以預算爲考量,只能在最精簡的前提下交出完整的提案。

與一般大衆所着眼於表面上的美觀與否,設計師黃薇有不同視野;提出一套中性制服讓不同氣質員工都可以輕鬆駕馭穿搭,以Lose Fit的剪裁手法提升歌劇院在藝術人文上的獨特性,達到有別於一般強調女性曲線的制服設計手法,另外人體工學考量、工作腰帶是否有左右撇子之分,甚至在鞋款的設計也考量了長時間站立的舒適度細節。這種量身定製的精神才能將設計發揮得淋漓盡致。另外黃薇也提出類似售後服務的觀念。一套制服在設計初期除了機能考量之外,也希望藉由制服所提供的氣度來提升穿著者的專業與自信,讓臺中歌劇院更顯特色,制服設計纔有存在的意義。不過在工作人員實穿,於工作崗位中實際應用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會有不同反饋,也許在一兩年過後可以參考員工反應,將制服再做改良。

另外這次專訪也針對員工實穿照的反向落差提出討論。制服設計完成、提出成品只是整個歌劇院門面美學的初步,唯有員工將制服穿在身上才真正給予了這套制服應該擁有的價值與意義。每位員工的外在表象都代表了歌劇院,所有員工對外的表現則再次呈現了歌劇院的精神與氣質;如果員工在穿搭造型上可以更添加個人獨特風格,留心妝發等細節,纔不枉費了歌劇院創意團隊在初步設計上付諸心血與精神。

一套創作的成敗不能只評斷眼前,也許一段時間過後再回過頭檢視,除了揮別舊有體制的決心與魄力之外,在如今各界都以放大鏡檢視所有引起話題的舉動同時,返回初衷,我們自己是否也做好了以美學落實生活的準備,否則落入空有一套美麗制服卻沒有撐起這套制服的美學態度的窘境,話題也只侷限於制服是否合身等空泛議題上做議論,而忽略了設計師與歌劇院的設計理念。

相關連結:Jamie Wei Huang 黃薇工作室 www.jamieweihuang.com更多精彩圖文都在www.yespleaseenjoy.comInstagram : @yespleaseenjoy

(完整文章請看VOGUE.com)

※圖片+文字:Vogue 風格達人- Fanning Tseng曾凡寧非標準美女,定居慕尼黑,時尚影像文字工作者。主觀認爲風格比潮流重要、有型比名牌有價值。

延伸閱讀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究極館藏搶先逛 好樣團隊VVG進駐臺中國家歌劇院,打造手衝咖啡店書店餐廳還有精釀啤酒吧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VOGUE網站》※本文由VOGUE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