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演變 票投第三勢力的選民?

基進黨在南部根基深厚。(圖/基進黨提供)

●陳又新/律師

第三勢力的裂解、背刺、八卦,讓人看得眼花繚亂,2019年8月註定要在臺灣第三勢力發展歷史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亂局,其實可以大致歸納成:

1. 柯文哲的臺灣民衆黨,以所謂白色力量爲主,結盟對象則爲淺藍,如郭臺銘(經濟藍)、王金平本土藍)。

2. 與此同時,時代力量分裂成三股力量,一派要往民進黨靠攏;一派希望在總統選舉支持民進黨的前提下,擴大立委選區的版圖,維持時代力量的獨立性;一派則在考慮與臺民黨合作可能性

3. 社民黨綠黨及基進黨,則在總統選舉上或多或少地表態支持民進黨,並已獲得民進黨在部分立委選區的禮讓(禮讓不代表支持,我後面會說明)。

話說回來,第三勢力解構爲有藍有綠、有不藍不綠,跟以往側翼小黨瓦解後迴歸藍綠比起來,確實稱得上是一場大亂局,但第三勢力會分裂成今天這個樣貌,我着實一點也不意外,一點也不。

因爲參選議員的經驗,讓我在觀察第三勢力的演變時,不免會注意到一個很少有人談到的因素「選票上是哪些人在投第三勢力」,從這個角度觀察的話,大概就可以推衍出一個跟現在局面很接近的結論:「不藍不綠的票不足以撐起獨立的第三勢力政黨,既有的第三勢力政黨或個別政治人物多數往淺綠與正綠髮展,臺民黨則鎖定長期被其他第三勢力政黨忽略的淺藍。」

怎麼走到這個局面的?我想可以從孕育出第三勢力的洪仲丘案、太陽運動開始談起。

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議題超越藍綠

我認爲洪仲丘案及太陽花運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民衆開始依照議題來選擇自己要支持的政治人物,而非藍綠、統獨。

洪仲丘和太陽花所涉及的,不論是軍中人權、反黑箱、反服貿等議題,不能說只有綠營的人才會支持這些論點,藍營的人也有可能支持這樣的議題,因此才說洪仲丘跟太陽花最大的意義是激起民衆跳脫藍綠,以議題來決定我要不要支持某個政治人物,好比說:不論某立委是藍還是綠,只要他支持軍中人權,就能得到我手中的一票。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因爲這樣的態勢,使得很多人開始期待,臺灣一直以來被藍綠綁架的價值觀,總算可以解脫,有了所謂的第三勢力可以選擇。

▲筆者認爲太陽花運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民衆開始依照議題來選擇自己要支持的政治人物,而非藍綠、統獨。(圖/記者陳明仁攝)

以我自己爲例,我就是這樣被激起來的,我當了十年的律師都不碰政治,就是覺得臺灣陷在藍綠對抗中,政治毫無意義,但洪仲丘和太陽花讓我相信臺灣有不分藍綠都支持相同議題的可能性,因此我才投身政治。

當然,由於運動發生當時的執政黨是國民黨,反對藍營執政黨推行的政策,看起來似乎就會比較偏向支持綠營,但精準一點的說詞,與其說是偏綠,不如說是「反中」。

反中這個說法也很容易讓外界將整場運動的支持者貼上偏綠的標籤,但事實是,藍營中堅持中華民國派的人,他一樣反中、反共,但「第三勢力中有藍營支持者」這件事情一直被忽略,忽略有傳統藍營的人會支持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所以纔對第三勢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感到意外。

2014的臺北市長選舉:第三勢力的最大集結

無論當時人民有沒有意識到「第三勢力包含藍綠」,從2014年臺北市長選票來看,柯文哲顯然成功將淺藍、中立與淺綠等積蓄許久而爆發的第三勢力選票整合在自己身上,這批力量超越藍綠,全力支持當時最有共識的議題「柯文哲」,這批力量甚至大到民進黨也只能跟着支持「柯文哲」。

▲2014年臺北市長選票來看,柯文哲顯然成功將淺藍、中立與淺綠等積蓄許久而爆發的第三勢力選票整合在自己身上。(圖/記者周宸亙攝)

大家或多或少還是忽略了柯文哲選票中,同時兼具「第三勢力」身分的淺藍支持者,這個柯文哲自己曾提到好幾次的族羣,柯文哲能夠以85萬多票大勝連勝文,就是因爲有至少十幾萬的淺藍轉向,而這些淺藍,依照柯文哲的說法就是知識藍、經濟藍及本土藍,幾乎與今天的臺民黨高度重疊。

柯文哲在2014年的85萬多得票是目前第三勢力選票組成中最多元化的一次,恰恰證明所謂的第三勢力,一直都包含一股不容小覷的淺藍票,舉些簡單的淺藍例子人渣文本的周偉航,藍營出身,現在在時代力量;或者同婚議題中常有人提到的藍甲

2016立委選戰

2014年的臺北市長選戰,第三勢力的選票實力讓民進黨只能拿香跟拜,可惜的是,由於後續一連串的錯估形勢,2014年大概就是第三勢力的最高點了。

2016年的立委選戰是一選區只選出一席立委的模式,第三勢力的立委候選人可能有票,但正如2014年的柯文哲,在各個選區裡如果第三勢力立委候選人沒有結合民進黨的支持,是否能贏過藍營立委候選人,顯然有待商榷。

因此,第三勢力第一次因爲與民進黨間距離的遠近而有了「路線差異」,公民組合拆分成時代力量與社民黨的根源就在這裡。

社盟

社民黨那時非常明確的跟藍綠保持距離,甚至有一次當時的社民黨召集人範雲跟蔡英文總統候選人一起在活動上做便當,就被當時結盟爲綠社盟的綠黨罵了老半天,正是因爲綠社盟的路線是非常清楚的不藍不綠、非藍非綠,雖然民進黨在當時的選區上禮讓綠社盟(某程度上來說,在那些選區民進黨派人選也選不上,不如讓給綠社盟做順水人情,這也談不上有多禮讓),但並沒有全力動員民進黨資源去支持綠社盟(因此我才說禮讓不等於支持),選舉結果是全軍覆沒。

▲綠社盟。(圖/翻攝自綠社盟)

時代力量

當時的時代力量則是非常明確地跟民進黨站在一起,各選區都得到民進黨的全力支援,包括地方組織、人際網絡等等,所以選票非常完整的移轉到時代力量的立委候選人身上。

其實這就是第三勢力第一次的分裂,差別在與要不要靠民進黨那麼近,無可否認,靠近的大獲全勝,劃清界線的全軍覆沒。

2018議員選戰

時間來到2018年選戰,第三勢力呈現時力獨強的局面,但從過往的歷史來看,成爲小藍小綠,下場大都落的過眼雲煙,新黨、親民黨、臺聯黨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有了正牌貨,誰還要冒牌貨?因此,時力開始出現要走自己的路的聲音。

當時時力內部不是沒有路線上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是臺北市林昶佐與其麾下議員候選人多數挺柯不挺民進黨姚文智,其他人則多數與民進黨走比較較近(是的,與此時相比根本是180度的華麗大轉身)。但這次內部的衝突並不大,因爲2018年的議員選舉是一選區內選多席次,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選票未必重疊,也沒有誰非靠誰不可的問題,所以,貼不貼民進黨,對選舉影響不大,也就不會因爲這個路線爭議導致過大的衝突。

但2018年的選舉,第三勢力已經顯現出根基不穩的現象,時代力量殲滅其他第三勢力政黨的戰略也沒有讓時力成功獨佔第三勢力票源的地位。

第三勢力政黨裡,除了有在地經營的縣市開出好成績,例如綠黨的桃園、時力的桃竹苗、基進的南高外,前二次選舉的空氣票已經欲振乏力了。以社民黨來說,除了2016就參選立委的阿苗,其他較無地方經營的候選人甚至只拿一千多票;時力在臺北市雖然上了三席,但看票就知道,除了有簡余晏力挺的林亮君以外,其他人無論知名度高低、勤跑或少跑,都是拿4~5%的票,幾乎可以說是仰賴政黨知名度當選,在地方上很難說有什麼根基。

▲時代力量殲滅其他第三勢力政黨的戰略也沒有讓時力成功獨佔第三勢力票源的地位。(圖/記者黃克翔攝)

以我一個在當時跟時力處於競爭關係的角度觀察,我認爲時力當時的戰略是要殲滅其他第三勢力小黨,成爲第三勢力唯一代言人,所以時代力量在大部分有其他第三勢力小黨蔘選的選區,都一一派人蔘選,不論上或不上,總之不能讓別人上。

這對根基在南部的基進黨應該非常有感,每一個地方經營多年,最後卻全軍覆沒,桃竹苗的綠黨感受也不弱,在地深耕多年,最後也幾乎全軍覆沒,北市除了阿苗以外社民黨也全軍覆沒,這樣的結果就是來自時代力量想獨佔第三勢力的戰略。

從結果來看,殲滅別人之後,票並沒有如時代力量所期待地流歸時代力量。

綠黨在王浩宇做爲召集人的情況下,把堅持不碰藍綠的綠黨洗完一輪,成爲現在走小綠路線的綠黨。基進在南部根基深厚,雖然2018沒有斬獲,但民進黨也主動遞出橄欖枝。社民黨目前雖然還是堅守着不藍不綠的路線,但在與民進黨的關係上,倒也比前幾次選舉要來得有彈性。

時代力量選擇殲滅他人的路線,確實把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往淺綠或正綠逼過去,但,時力獨佔了「不藍不綠」嗎?沒有,最有代表性的人還是柯P。就算時力真的成爲「不藍不綠」的代言人,那些票夠選贏2020的立委嗎?

2020立委選戰

答案很明顯,「光靠不藍不綠的票選不上立委」。那麼時力的路線之爭必然會發展出以下三種模式:

1. 如同2016年靠着跟民進黨合作而選贏區域立委,2020還是得跟民進黨合作!

2. 時代力量如果堅持要走自己的路,逐步發展「不藍不綠」的第三勢力,跟民進黨的關係就會是:有一定的默契,但得不到民進黨的支持。不過,如此一來時力可能會遭遇2016年的綠社盟的結果,時代力量有種當2016的綠社盟嗎?

3. 拿下不藍不綠的票,並往淺藍髮展,跟臺民黨的合作不無可能。這是在維持時力與民進黨距離的前提下,又不至於淪爲2016綠社盟敗選結果的最佳解,但在第三勢力政黨向來忽略淺藍選票的狀況下,大家能接受時力支持者偏藍嗎?

▲柯文哲的臺灣民衆黨,以所謂白色力量爲主,結盟對象則爲淺藍。(圖/記者宋良義攝)

曾經承接過第三勢力最多元選票的柯文哲,爲什麼在組黨後還可以有如此高的支持度?因爲柯文哲一直都記着那個被大家忽略的淺藍票,第三勢力無論是時代力量、社民黨、基進黨、綠黨,沒有人去吸納過這批人,現在柯文哲就全部收編。但時力靠得過去嗎?我很懷疑。

問題在根基不穩,解方在長期經營

說到底就是「不藍不綠」的票不夠,第三勢力向來以打空戰爲主,少有人在經營地方,立委做了四年,到了選舉還是要靠大黨的在地組織,沒有自己的兵馬、沒有自己的地盤。需要票的第三勢力候選人,當然就會更積極地跟民進黨甚至臺民黨合作。

想走出第三勢力自己的路,遲早要脫離大黨的羽翼,可以跟大黨合作,但不能靠大黨養。關鍵還是在長期的地方經營,無論是綠黨的桃園、時力的桃竹苗、基進的南高,有地方的基礎,纔是第三勢力可以維持初衷的靠山。不過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更需要許多人的投入,現階段第三勢力的土壤恐怕還不夠肥沃,但我還是期望着臺灣最終能發展出以左右政策爲差異,但在國家認同上都以臺灣主權爲依歸的政黨政治,我也爲此繼續在地方上努力着。

熱門點閱》►柯文哲必修的政黨學分─早產的臺灣民衆黨

►時力泡沫化 第三勢力選民是哪一羣人?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