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家/降低衝擊「提升競爭力」!正視壽險業挑戰與課題
▲2018年國人平均保費支出逾15萬元,保險滲透率已超過2成,創新高紀錄。(圖/Pixabay)
不論是壽險保戶、股民還是社會大衆,近日都很關心壽險界兩大發燒議題,一個是海外投資比重過高,另一個是「魔王級公報」IFRS 17實施的挑戰;前者若遇到股匯債市震動幅度過大,恐衝擊壽險業投資獲利,後者IFRS 17需要以公允價格評估其保單負債,未來淨值將大受影響。唯有正視挑戰帶來的巨大影響,化危機爲轉機,臺灣壽險業才能健康且永續。
解構壽險業海外投資比重過高的問題,日本保險業海外投資比重佔其資金的21.6%,韓國8.3%,中國大陸僅2%,美國12%,一般國家比重普遍在10至20%,反觀臺灣的壽險業海外投資金額,2015年底爲10.1兆元,2018年底增至16.3兆元,到今年2月底爲止,金額近17兆元,佔可運用資金比重達68%,堪稱全球之冠。
投資臺灣 但標的有限
但到底大舉投資海外存在什麼風險?在海外投資可能造成包含匯兌損益以及避險成本,因此當壽險公司在海外資產的投資比例越高時,其遭受到匯率變化的損益也就越大。根據官方統計資料,2018年保險業匯兌淨影響數達到負2,323億元,創歷史新高,整體壽險業都因嚴重匯損導致獲利縮水。
照理說,海外投資需額外承擔匯率風險,優先投資國內是比較安全的選擇,究竟業者有什麼苦衷?首先從量的方面來看,觀察保險業資金去化管道之一的「政府公債」可發現,國內公債發行量逐年降低,代表保險業能夠購買的公債標的越來越少。如果跟韓國比較,韓國公債發行佔GDP的55%,臺灣只有30%,韓國20年以上公債,每年發行量1,020億美元,臺灣的發行量卻不到韓國2成。而韓國保險業投資債券比重達50%,臺灣僅有10%。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不足僅是冰山一角,反映了國內可供保險業投資的標的欠缺,一直是壽險業投資臺灣面臨的困擾。
其次在價格的部分,國內低利環境持續許久,而且相較國外投資出現明顯利差,自然吸引壽險業者大舉赴海外投資,追求穩定獲利以及合理的報酬率。
壽險海外投資比重過高的問題,帶來的副作用是壽險業面臨投資避險成本增加,以及匯損風險提高等問題,若國外股匯債市出現重大變動,必定直接衝擊壽險業資產,未來再加上IFRS 17公報上路後,壽險業需要以公允價格評估保單負債,淨值的波動幅度將急遽擴大。
▲保險公司淨值降低,公司增資的壓力也就倍增。(圖/Pixabay)
【小辭典 IFRS】
IFRS其實就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以下簡稱IASB)於2001年改組後,所發佈之準則統一稱爲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這些新的準則已於2005年起適用於整個歐系國家,影響公司達7,000多家,其中包括保險公司。其後,全球許多國家會計制度也陸續參考國際會計準則,致力將當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並陸續訂定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之工作計劃及出具相關聲明。其中保險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將於2022年實施「IFRS 17號公報」,但國內擔心相關衝擊太過巨大,金管會保險局日前宣佈,臺灣保險業將晚3年,延至2025年適用。
魔王公報 保險負債波動大
IFRS 17公報最主要的衝擊,呈現在現行保險公司準備金是採用預定利率假設,認列之後的負債不受現實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波動。但未來IFRS 17實施後,改以現時履約模型(Current Fulfillment Model),保險公司必須依現時市場情況,重新衡量估計保險合約負債,如此將重大影響財報之波動,在此環境之下,過去年代久遠的高利率老保單,因爲發行日採用的利率高於現在,在轉換IFRS 17的時候,讓許多老保單變成虧損性保單,將導致保險負債大幅提高,保險公司淨值降低,公司增資的壓力也就倍增。
有鑑於海外投資比重過高引起匯損風險,以及IFRS 17實施之後壽險業面臨會計帳的衝擊步步逼近,金管會近期也積極出手,強化相關監理機制,在IFRS 17的因應上相對比較單純,主要展現在雙預警指標,包含保險業的資本適足率(RBC)須達到200%,加上淨值比也要達2%,若壽險公司未達到標準,股東必須進行增資,甚至保險局也會祭出限制業務等方式要求限期改善,然而對於海外投資比重過高的問題,因爲涉及整體資金結構,並非金管會單靠監理手段可以達成,可能的方法,例如增加國內可供保險業投資標的,提高保險業國內投資之經濟誘因,以及完善海外投資的風險管理機制,皆待政府財經團隊積極整合,共思因應之道。此外,保險業者本身亦須深思:如何提升資產與負債管理能力,以降低國際金融環境變化對海外投資之衝擊。
滲透率雖第一 但投資型多於保障型
國人在理財投資時,通常首選保本型保險產品,據保發中心今年3月最新公佈統計,2018年保險密度,即國人平均每人保費支出(及保險密度)高達15萬5,885元,其中7,021元爲產險保費支出,剩下14萬8,865元都是壽險保費支出,滲透率(保費佔GDP的比重)已超過2成,創史上新高紀錄,尤其是國人平均1人有2.5張以上壽險保單,壽險滲透率甚至高居全球第一名。
雖然滲透率如此高,但仔細觀察,國人愛買的保險商品內容,如躉繳儲蓄險、利變年金、利變壽險等,皆屬於投資型保險,比較少真正符合保險精神的保障型保險;根據保發中心統計資料顯示,臺灣人買的保險,絕大多數都是高保費、低保額的儲蓄險,這類保險對於將來需要因應意外或是病殘老需要的保障,嚴重不足。再加上近幾年臺灣利率持續走低、投資環境不佳,保戶因爲對保本的強烈渴求,所以對儲蓄險更是持續加碼,加上壽險公司政策導向、業務員獎金誘因以及保經的推波助瀾,造成壽險公司滿滿的資金,在壽險公司爲追求穩定獲利的前提下,不斷要求政府提高海外投資金額,結果在2018年12月保險業匯兌淨影響數達到負2,323億元,這個數字比金管會過去接管的4家問題壽險公司總共賠付約1,188億元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