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多益說、寫能力排亞洲第2 聽讀也狂進步30分...臺灣人為何突然「敢說英文」?
圖/忠欣提供
【撰文‧徐采薇】
隨着臺灣國際能見度提高,臺人英語力也有顯著進步,在聽、讀上較10年前共進步30分。這些年,臺灣付出哪些努力?
一直以來,臺灣總是被貼上「菜英文」標籤,在各項英語指標中敬陪末座,但,臺灣英語力真有想象中「菜」嗎?
根據多益(TOEIC)2023年統計顯示,臺灣人在聽、說、讀、寫四項英語能力上,均較10年前進步約10到20分;更大的亮點是,口說和寫作能力的平均分,在亞洲國家中高居第二,僅次於菲律賓,且領先日、韓。
「與10年前相比,臺灣多益聽力與閱讀測驗成績成長30分,顯現臺灣在英語溝通力的需求以及英語教育的重視上都呈現大幅進步。」臺灣多益代理商忠欣執行長巴士誠自信地說。
而這份成績背後,不僅是臺灣過去7年來推行雙語政策的成果,更是從教學現場到職場環境的攜手共進。
國際學生增 臺生勇於開口
先看教育現場。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暨國際長葉穎蓉分析,臺灣英語力進步,與校園內國際學生比10年前增加2至4萬人有關,由於這些學生多半來自東南亞和歐洲,英語非其母語,讓臺灣學生因此更有勇氣開口溝通。
「這就跟『鮎魚效應』一樣,放一隻鮎魚,去刺激那些沙丁魚不要死掉(編按:意指透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忠欣董事長邵作俊形容,透過引入外籍生,課堂上的活力也會被激發,促使學生透過學習英文與外籍生交流。
不過,比起學校做了什麼,就業需求仍是最大驅動力。葉穎蓉坦言,「以往中文講得好可以去中國,但近來臺商迴流,服務國際客戶居多,英文好纔有更多工作機會。」
甚至,爲因應臺商迴流、企業國際化和少子化等趨勢,教育部也積極輔導外籍生留在臺灣就業,間接促進了臺企的國際化進程。
再將鏡頭轉到當前職場。除了學校國際化,企業同樣扮演着推動英語力成長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於一一年被歐洲最大輪圈廠Ronal集團併購爲亞洲唯一分公司的富成金屬,雖地處偏遠的南投竹山,國際化卻不落人後。
在被併購同年加入富成的總經理蔡彥生,正是讓富成從超過半數員工英文欠佳,到現在主管級都能用英文對答如流的幕後功臣。
「剛進來時,很多人問我能否請翻譯。」蔡彥生坦言,被併購之初,得面對來自杜拜、沙烏地阿拉伯等地的供應商以及橫跨歐洲、美國的客戶,衆人清一色都使用英文溝通,這對一家土生土長的傳統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
爲了讓員工快速與國際接軌,蔡彥生立下規定,全廠員工一年內要進修二十小時英語,不論是公司團課、線上課、請家教、念研究所全都可行,並由公司出資一半費用。
尤其是擔任主管職和有成長潛力的三成員工,後續還會透過多益驗收成果,通過規定分數後每月不僅有額外的千元加給,還會影響員工未來的調度升遷,藉此敦促員工學習。
自2014年開始實行多益測驗以來,富成受測員工的平均分已從320分, 提升至今年的450分,足足進步130分。
成衣廠靠英語力增加訂單
同樣歷經英語轉型陣痛期的,還有臺灣成衣廠光隆實業。2018年時,光隆發現訂單不斷下滑,檢討後他們才驚覺,問題就出在英文。
原來,當時光隆做生意,都得靠客戶的中文翻譯溝通,因此經常發生業務、工廠對客戶意思理解不同的窘況,或是理解有誤導致打樣出錯,給客戶留下服務不好的壞印象。長此以往,客戶自然跑光,紛紛把單轉給印尼廠商,訂單一度減少3成。
爲了扭轉危機,光隆從成衣到品保等各部門的員工都要上英語課,在策略長徐立亭的帶領下,鍛鍊業務團隊的英語力,並設定多益最少七百分的門檻、以全英文面試新進業務。
這些努力也得到回報,近5年,光隆的成衣和原料部門多益超過6百分者,已從2019年的30%提升至50%。「員工雖不會因英語未達標而被強制淘汰,但升遷會因此受阻。」光隆人力資源處副總王瑞文補充說。
「以前業務都要帶一個翻譯、一個記錄,現在業務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王瑞文笑說,疫情間也養成視訊開會的習慣,現在業務都可直接上線與國外客戶交流,讓溝通的時間成本從以往一到兩週,降至兩到三天,業務員人數也精簡21%。
熬過疫情後,2022年起,光隆的英語力也開始反映在業績上,例如,原先一家從兩千多美元砍單至1千美元的客戶,因看到了光隆的改變,願意下單3倍到3千美元,2023年也陸續幫助他們談成3、4家新客戶。
綜觀上述,臺灣英語力從上到下、從學校到職場都已有所體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細看多益項目,臺灣在閱讀上仍較遜色,不僅輸給菲律賓、韓國,也落後馬來西亞、緬甸和中國。
爲何會有這現象?巴士誠分析,一來是企業裡更注重口說能力,卻較少去書寫東西,二來是年輕人習慣使用的通訊軟體接受短訊息、短影音,對大量且長的文章接觸較少。他補充說,考試族羣也會影響統計結果,因此雖東南亞、中國也受短影音影響,但其受測者不一定是3C重度使用者,臺灣考生分佈則相對多元,所以平均分數也較低;同理,臺灣的口說和寫作測驗,因較少學校設爲門檻,報名的人仍以精英分子或上班族爲主,分數則偏高。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洪紹挺則認爲,照理說臺人從小考試過來,對閱讀應該要更拿手,但若以語言學習來看,確實有可能到達一個能力後就進入「平原效應」而停滯不前。
再者,多益的考試偏向職場溝通導向,與學生受測者的生活情境相去較遠,可能導致理解困難。
洪紹挺建議,若要精進閱讀能力,教學者應想辦法誘發學生興趣,比如最近AI話題當道,他便會請學生找相關報導,又或是有學生很喜歡美國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就會請學生以此爲主題延伸報告。
除了主題要先感興趣,他也提到,選擇閱讀素材時,或許能先以比自身程度低一些的素材着手,建立信心和體驗閱讀樂趣後,再接觸較難的文本。
語言證照 職場加分利器
臺灣英語力的進步,反映了臺灣與世界接軌的決心,也說明了英語力對職場來說益發重要,因此,蔡彥生鼓勵新鮮人先準備好語言相關證照,絕對會是加分利器。
「全球移動是趨勢,多一門語言,增加很多職場機會。」葉穎蓉持相同意見,她希望臺灣雙語化環境繼續進步的同時,也鼓勵學生學習第二外語,如印尼語、泰語、越南語等,爲自己創造更多選擇。
英語力,儼然成了臺灣通往國際的必經橋樑。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437期)
延伸閱讀》
新制勞退分紅來了!勞退基金前5月大賺4119.3億,每位勞工平均領逾3.2萬...帳戶怎麼查?何時能領?
太陽能概念股元晶、聯合再生、茂迪、強攻漲停!輝達剛洽綠電採購,Google宣佈在臺推動1GW光電案場
她靠投資財富自由、環遊世界,退休10年後老實說:「不能只仰賴股息養老」,揭存股2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