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拉赫曼尼諾夫 國寶作曲家蕭泰然病逝
被譽爲「臺灣的拉赫曼尼諾夫」,臺灣作曲家、鋼琴家蕭泰然2月24日下午病逝於洛杉磯家中,享年78歲。消息傳回臺灣,藝文界莫不感傷。
用思念家鄉的感情創作音樂,撫慰海內外鄉親,也讓國際樂壇認同臺灣美妙的音樂,蕭泰然用生命熱情及人文關懷創作音樂,喚起臺灣人的心靈,感人至深。
蕭泰然1938年出生於臺灣高雄,自小受母親啓蒙習樂,從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之後赴日、美求學,先後就讀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音樂研究所,專攻現代作曲。1967年返國後曾任教於臺南家專音樂科、師範大學音樂系,出版了第一部蕭泰然合唱曲集。
1977年因家庭因素移民美國,再加上創作《無通嫌臺灣》一度被列爲黑名單,無法返國,在美18年,也是蕭泰然的黃金創作年代,1988年到1990年3年間,完成了3首最重要代表作,其中《小提琴協奏曲》1992 年由林昭亮與美國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舉行世界首演;《鋼琴協奏曲》1994年由鋼琴家湯崇生與溫哥華交響樂團舉行世界首演。《大提琴協奏曲》1995 年由旅美大提琴家範雅志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舉行美國首演,獲得極高評價。其他重要作品還包括臺灣音樂史詩《1947序曲》、《無通嫌臺灣》、《福爾摩沙的天使》等,後因身體狀況無法創作,卻依舊用腦中音符想念臺灣土地。
「長久以來,我有一個感覺,我們有像林昭亮那麼優秀的演奏家,卻沒有好作品,以至於他們只好演奏別人的作品。」蕭泰然認爲,音樂家的責任在於將過去流傳於斯土的民謠、通俗歌謠妥善的整理,正如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的作品,都可以聽出他們的民族風格。
蕭泰然認爲,整理先民的音樂文化資產,就好比摘草藥或蕃薯葉一般,不能連根帶葉還沾着泥土就拿來吃,一定要先作處理,「抽出好的部份,把不好的再重新改寫,只要好好的處理,就可以端得上臺面,一有機會,便可推上世界樂壇。」
1995 年返國,蕭泰然陸續發表作品,並先後獲得臺美文教基金會人文科學獎、臺北市文化獎章、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以及行政院文化獎,以畢生精力用音樂與生命愛臺灣,得獎當之無愧。蕭泰然晚年後赴美定居,與家人重新團聚。
蕭泰然近期屢進出醫院,靠着驚人的意志力與信仰,一次次活了過來。去年12月初蕭泰然因呼吸系統積水,氣管不順暢,進入醫院作緊急治療,歷經氣切及定時抽痰,蕭泰然旺盛的生命力再一次支撐他度過險境。但蕭泰然過去十多年經歷肺癌、心臟裝支架及大動脈手術,身體已然十分虛弱。蕭泰然病危消息傳出後,從北美、臺灣甚至全世界各地的關懷、代禱及實質協助,也讓家屬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