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強行煽情、臺下哭成一片,我們需要怎樣的感恩教育?
明天是美國的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在美國,感恩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達感激的日子。
而在中國,近年來社會對“感恩”的看法呈現兩極分化:
有人認爲父母的溺愛、過度保護導致孩子不知滿足,痛心社會感恩教育的缺失,呼喚感恩教育的迴歸;
有人則堅持:要求孩子感恩是在強化親子間的不平等,所謂感恩教育也只能讓孩子學會虛僞奉承。
教育界提倡父母對孩子無條件、不求回報的愛,很多父母都不再說:“我做這麼多都是爲了你,你要學會感恩”,但有時候仍會感到困惑:
我對孩子付出這麼多,爲什麼孩子好像不知道、不知足?
孩子在外讓人如沐春風,爲什麼回到家卻總對父母發脾氣?
爲什麼孩子總是盯着自己欠缺、不足的東西,覺得沮喪、懊惱?
我們需要“感恩教育”嗎?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需要學習感恩。
許多我們視爲美好的品質,比如樂觀、堅毅,都需要心懷感恩。
你或許看過美國知名脫口秀《每日秀》的主持人崔娃(Trevor Noah)的段子,他精準的模仿能力、一針見血的逗樂諷刺,讓他在美國和中國都頗受歡迎。
/ 崔娃模仿、調侃特朗普 /
但崔娃卻自述是一個“犯罪的結晶”。母親生下他的時候,他的國家——南非仍在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白人與黑人生育是比叛國罪還嚴重的罪行,而崔娃恰恰是一個混血兒。
他“天生有罪”:爲了預防被警察發現,他的童年幾乎都待在室內;僅有的幾次公園散步,他與父母都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伴隨着全副武裝的軍隊,他在貧民窟長大,曾靠偷盜、復刻盜版光盤維生……
遭遇這麼多的不公,崔娃似乎很容易成長爲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但他沒有,他在保有對不公的思考和質疑的同時,也能發展出對不公的調侃和豁達。
而這些,都離不開母親對他的言傳身教。
/ 崔娃和媽媽 /
崔娃的母親教會他感恩,“媽媽總是告訴我說,要感恩,要注意到身邊一切正在發生的事情。”母親的教育讓崔娃得以從小活在樂觀中,用幽默消解生活的痛苦與創傷,看到他人難以看到的可能。
對世界懷有感恩,能夠以一種富足的態度來看待自己擁有的東西,因而也會更樂觀、更有幸福感。
學者們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就發現:感恩的孩子往往更快樂、更樂觀;他們對學校、家庭、朋友和他們自己也都更加滿意。
那感恩是忽略痛苦、一味地承受不公嗎?當然不是,崔娃的母親也教導他要知道“這個制度正在壓制着我們”。
母親帶着崔娃做“白人做的事”:她會在白人教堂“徑直與白人坐在一起”;帶崔娃參與冰場、汽車影院、野餐這些“白人的活動”;帶着崔娃探索貧民窟以外的世界。也正因爲此,崔娃稱自己“可以看到別人沒能看到的潛力”。
現在的崔娃,用他的脫口秀與個人魅力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敏銳地覺察不公,持續地呼籲改變發生,是他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 崔娃和媽媽 /
以感恩的態度對待現實世界,意味着以樂觀的心態去看待周遭的世界,同時也能抱持積極態度去追求期望的未來。
爲什麼我們一提起感恩教育,就反感?
既然感恩有這樣的好處,爲什麼很多人一提起感恩教育就反感?這或許是因爲,我們之前所經歷的,大多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激起孩子的內疚感,
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
感恩,應該讓孩子自己感到自在、自由和自信,而不是內疚、被強迫或被譴責。
崔娃的母親從不束縛孩子,她希望崔娃“可以自由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成爲任何人。”
與崔娃的母親不同,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往往是:“我這麼做,都是爲了你好”、“父母爲你付出這麼多,你爲什麼還不知道感恩”、“父母爲了你,犧牲了多少”,希望以此激起孩子的感恩之情。
但事與願違,我們經常能聽到孩子對此的歇斯底里:“爲什麼我要對硬塞給我的東西感恩?”
過度強調回報的愛讓孩子感到壓力,感恩成爲了情感綁架:孩子一想到親情,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愛與支持,而是內疚與虧欠。這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感恩、知足,反而會讓孩子自責和逃避。
強行灌輸,流於形式
感恩應該基於對人生和社會的真實思考和感受,而不是流於形式的煽情和儀式。
如果說家庭的“感恩教育”大多不盡如人意,學校的相關教育就更是讓人失望。學校請所謂的“大師“,站在臺上強行煽情,臺下孩子哭成一片,活動結束後孩子行爲依舊。
/ 圖源知乎 /
我們的“感恩教育”經常流於表面,以爲讓孩子說“謝謝”就是教會孩子感恩。很多人都有從小被要求說謝謝的陰影,在家長、老師的權威下,孩子學會了說“謝謝”的行爲,但卻很少能理解爲什麼要說謝謝。
該如何進行感恩教育?
崔娃的母親從來沒有教孩子要感激自己,而在母親的愛浸潤下長大的崔娃,真誠地感激母親:我媽媽教了我學校不會教的東西——她教會了我如何去思考。
可見,感恩教育,也需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給孩子足夠的思維訓練;感恩教育,也需要家長以身作則。真正的感恩,是孩子在感知了自己的經驗,獨立思考之後,由內而外產生的自然情緒,而不是被要求說謝謝、被煽動的情緒。
Andrea Hussong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心理學教授,她和她的團隊致力於研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如何激發感恩,她把感恩教育分爲四個部分:
Notice
(注意)
我們注意到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事情
Think
(思考)
我們如何思考爲何我們能得到這些東西
Feel
(感受)
對於我們得到的東西,我們感受是怎麼樣的
Do
(行動)
我們做什麼來表達我們的感激
她發現,我們總是把感恩教育停留在表面的Do,而背後更重要的三層卻被忽視了。怎麼做到更重要的的部分呢?
這裡分享兩個具體的辦法:
第一個教孩子感恩的方式,是問問題。
Andrea教授基於研究,列出了NOTICE-THINK-FEEL-DO問答,你可以通過這些問題幫助孩子察覺感恩:
NOTICE(注意)
在你的生活中,你擁有或被給予了什麼值得感恩的東西?
這些東西背後是不是有其它值得感恩的部分,比如有人記掛着你、關心你?
剛開始的練習可以先從實體的物品開始,比如孩子收到的禮物,逐漸到抽象的,比如別人幫自己做的某件事。
Think(思考)
你覺得爲什麼你會得到這些東西?
你需要給給予者回報嗎?
這些東西是給予者必須要給你的嗎?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孩子可能索求很多,對很多事情都感到不滿足:“爲什麼我沒有XX”,“如果有XX,我就可以做成某事了”;孩子也可能過分看輕自己在成就中的作用,覺得都是外界的原因,變得不自信。
怎麼與孩子一起分析爲什麼我們可以得到某些東西,才能既對外界的給予有認識,又不輕視自己的付出呢?這裡提供一個分析框架給大家參考:內因-外因。
以孩子取得的成績爲例:
外因:
是不是老師給了充分的指導,讓我更好地掌握知識?是不是有同學解答了我的某個困惑?——認識他人對自己的幫助;
是不是因爲我的父母給我提供了更好的經濟條件,所以我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幫助孩子理解貧富差距。
內因:
可以是總的概括:因爲我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完成作業了;
也可以是細節的分析:因爲某一道題我在考前認真地做了準備。
Feel(感受)
獲得這些東西讓你感到高興嗎?
你內心感覺如何?
這些問題有助於孩子將他們的積極情緒與他們生活中得到的東西聯繫起來,這裡的關鍵是要傾聽和尊重孩子真實的感受。
DO(行動)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表達你對這個東西的感覺?
你想不想通過給別人一些東西來分享收到這份禮物的感覺?
提示孩子在覺察到感恩的經驗後,做出一些行動,不管是表達感激的回饋行爲,還是付錢回報,都能幫助孩子將他們感受到的美好經驗與行動聯繫起來。
第二個教孩子感恩的方式,是做感恩練習。感恩練習是一個經過多項心理學研究支持的有益練習。經常開展這一練習的人能夠有效地減少抑鬱、焦慮、壓力的情緒,也會感覺到更有精力、有更高的幸福感。
可以和孩子選擇一個規律的時間,讓感恩練習成爲一種儀式,例如在每週的家庭會議上;你可以與孩子一起練習,每個家庭成員都表達自己這周的感恩。下面是一個參考指引:
感恩練習
Thanksgiving
1. 寫下日常生活中別人具體做過的、讓我們的生命更美好的事。
2. 寫下這件事情滿足了我們的什麼需要。
3. 記錄此刻的感受。
4. 細細地體會這個感受。
5. 寫下你做了什麼讓這件事情發生——這能幫助孩子提高對自己的評價。
感恩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選擇,它讓人接納自己,連接他人,它讓人生的底色豐盈。感恩,是每個孩子,和每個家長,都該學習的人生功課。
最新課程
C計劃思辨閱讀課,可以引領孩子從閱讀、思辨中逐漸掌握思考工具,擁有思辨能力,讓他們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
如果想讓孩子——
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
會選擇,負責任
歡迎掃碼諮詢
回覆[獨立思考]還可領取禮包
更多課程詳情可點擊下方圖片瞭解,
一起來體驗我們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