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智慧”引領創新:拼智商已是過去式,女性科學家應不設上限突破自我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陳夢璇 南沙報道

如果沒有走上中醫之路,趙靜或許會實現她從小的理想——成爲一個美食家。

但在見證了家人在中醫調理下延長了三年壽命後,出身建築世家的趙靜,受家人的鼓勵下,最終堅定地選擇了投身中醫藥科學事業。

“我希望能通過我的科研工作,用科學數據證實中醫藥的治療效果。”如今,趙靜已經成爲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澳門大學糖工程與檢測技術研究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同時也是國際組織西太區草藥協調論壇永久秘書處秘書兼項目主任。“爲了滿足小時候的願望,我還保留了藥膳這個研究方向。”趙靜調侃說。

11月17日,大灣區科學論壇再次集結近10名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女科學家分論壇上,將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力量的“她智慧”娓娓道來。“相信”“堅持”“熱愛”,成爲這場論壇提及最多的關鍵詞。除了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鼓勵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突破自我、勇闖科研“無人區”,這些女性中的翹楚精英,也在爲如何釋放“她力量”創建更公平、良好的科研環境建言獻策。

“拼智商的時代已經是過去式,接下來的女性成長要拼智慧、樹立自信心,形成獨立人格,用真誠激勵他人。我相信,在今後的偉大變革時代,不會再有太多女性科技工作者難以逾越的鴻溝。”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首席科學家,中藥製藥過程技術與新藥創制國家工程中心主任劉菊妍表示。

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春英分享了一組數據——目前多數學科女博士超過50%。中國女性科技人員佔科技人員總數的40%,有高級專業技術支撐的女性數量佔總數的25.7%。在中國科學院與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女性約佔6%。同時,在社會發展需求推動下,女性在科技人力資源中的數量越來越多,高層次女性科技人力資源佔比超過一半。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已活躍在科研領域的每個角落。今年上半年,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廣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唐丹玲帶領實驗室“南海生態環境權益遙感綜合研究U團隊”骨幹成員全程參加了我國首套7000米級ROV(水下遙控航行器)系統的海試,用實際行動證明,女科學家也能圓滿完成上船出海科研的任務。

“我已經堅持了40年,海洋事業已經成爲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從海洋遙感到海洋牧場,如今,唐丹玲將科研重心聚焦到海洋高分辨率重力儀的研發、海試和應用過程中,爲海洋水下導航、資源勘探、災害預防、地球科學等多個重要應用領域賦能。

在坐落於東莞松山湖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閃爍體中子探測器系統負責人唐彬自博士畢業後,就全程見證並深度參與到了這一“國之重器”的建設過程。

“我們當時定了一個很遠大的目標,頂着從零開始的壓力,各自認領了任務。”唐彬的任務是自研一個能夠替代氦-3正比計數管且成本更低的核輻射探測器。“當時我們經費並不充裕,工期也短,研究的產品性能指標還不能跟國際通用產品相差太遠。在多重壓力下,女性的抗壓能力和多線並行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才意識到自己既要管研發,解決很多核心器件從無到有的問題,還要解決未來大面積應用的工藝質量管控的問題。雖然置身於這樣一個高節奏的研發過程偶爾會焦慮,但是總體是享受其中。”

歸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特質,唐彬總結了三個點——有科研情懷、堅持夢想、長期耕耘。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總量約4000萬人,佔比達45.8%,且增速超過男性。女性已經成爲我國建設科技強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論壇現場,多位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受訪時告訴記者,無論是高校、科研機構還是企業中,女性的比例越來越高,接近1:1,男女科研人員的學術差異並不大。

從數量上來看,女性幾乎佔據了“半邊天”,但存在的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缺口,日漸增大的科技界競爭壓力,以及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成長週期增加的問題,依然爲女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帶來不小挑戰。

受訪女科學家們坦言,她們需要獲得更多的學術資助,更傾斜的政策支持,以及更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來衡量她們的研究成果,同時也需要打破從“副手”晉升“一把手”的“天花板”。

2023年7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宣佈,自2024年起,女性科研人員申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年齡限制由45歲放寬至48歲,中國在科技領域中的性別平等政策,給予了女性科研人員越來越多的向上發展的機會。與此同時,廣東省積極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巾幗行動,成立廣東省女科技工作者聯合會,成功舉辦大灣區女性科技創新大賽等舉措,持續優化女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環境。

在劉菊妍看來,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女性科研人員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平等後,要提高自身的聲量和“存在感”,現場的女科學家表示,剩下的就是要突破自己內心,不給自己設上限。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燕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觀察到,女性成長最大的障礙來自於女性自己,在申報項目和評優的時候,女性的主動性偏低,在傑出科學家隊伍裡,女性還有很大的增量空間。對此,她認爲,不光要打破女性自身不能勝任科研工作的偏見,提高對自己的評價,還要積極主動去爭取主導性的工作,不要被“標籤”束縛在服務協調的事務中。

“不讓別人來定義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實際上我們能做任何事情。”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生物安全基礎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楊青表示。

“有的時候,來自他人的啓發和鼓勵也十分重要。”對於高平而言,在她的科研人生裡,最關鍵的節點之一就是在劍橋大學讀博期間做出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並得到全球防彈衣龍頭企業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的關注。

“當時我的導師評價我‘是個很有創造力的人’,我覺得這對我非常重要,當有人跟你說你很有創造力的時候,說不定哪一天你就可以創造出世界一流的東西。”在此之後,高平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在清水灣校區,依託更先進的科研設備和更優越的科研環境,進一步發明了全球最堅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並申請了專利。

“外部應該給予女性同胞去承擔更堅韌的任務,這樣女性也能培養更多自信。”高平希望,能有更多女性加入科研隊伍,不管是把工作寫在書本里還是擺在貨架上,都是對社會創新的貢獻。

長期在澳門的趙靜認爲,“大灣區優勢顯著,我們在澳門希望做國家所需,澳門所長,以質量爲核心、以澳門爲支點,以檢測認證爲抓手,打造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橋頭堡,促進中醫藥國際拓展。我充分感受到地緣相近、融合度高爲女性科技工作者帶來的便利。一個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羣人可以走得更遠。”

在趙靜看來,論壇爲不同領域的女科學家們創造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而只有加深了交流,才能互相認可,進一步瞭解不同領域的科研,纔有可能擦出新的創新合作火花,推動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花期,不着急、不焦慮,靜待花期,總會盛開。”趙靜的這句話,贏得了全場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