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次錯過諾貝爾獎,與李政道不相上下,卻隱姓埋名17年

前言

1959年,一名中國核物理學家帶領物理小組成員,從40,000對底片中發現超子的反粒子,引起西方科學界震動,100多個研究所向他發來賀電。

媒體盛讚他的研究成果“僅次於正電子和反質子的發現”。

同行們普遍預測——只要這位科學家繼續研究,今年的諾貝爾獎“非他莫屬”。

讓所有同行始料未及的是,這名來自中國的核物理學家居然“失聯”了,媒體根本打聽不到他的任何消息……

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不久的李政道(李政道是1957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爲之嘆息地說道:“王老師難道不能遲點再回中國,這實在太可惜了。”李政道先生口中的王老師,其實就是中國“兩彈一星”的功勳者之一——王淦昌先生。

王淦昌爲了幫助中國研製“大國重器”,毅然放棄國外優渥的條件,致使自己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那麼,這位曾經學習過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的王淦昌,到底爲中國在覈科學方面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圖|青年時期的王淦昌

一、4歲喪父,後又喪母,王淦昌被迫“早婚”

王淦昌,1907年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現常熟市)楓塘灣的一戶中醫家庭(王淦昌父親王以仁是一名中醫)。

因王淦昌的父親醫術精湛,登門求診的訪客絡繹不絕。

若有窮苦之人暫時付不起醫藥費,醫者仁心的王以仁從不急着催。

漸漸地,王以仁在楓塘灣很有名望。

不過,長期受困於膝下只有三個女兒。王以仁的兩個大女兒成家後,他爲小女兒招女婿入贅王家,女婿改姓王,名舜昌,王舜昌跟隨王以仁學醫。(王舜昌排行老大,他既是王淦昌的姐夫,又是他大哥)

老年間的人思想守舊,王以仁始終覺得“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他與妻子商議後,在自己50歲那年另娶繼室,但仍未生育,於是領養一個兒子起名王昌,排行老二。

王以仁六十歲那年,繼室突然懷孕,十個月後,王淦昌呱呱墜地,可謂老來得子。

老先生好不容易得了個寶貝兒子,甭提有多高興,他在家裡大擺宴席,熱情款待街坊四鄰,流水席一連吃了三天。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

不幸的是,王淦昌不滿四歲時,其父王以仁先生與世長辭。

所幸,彼時王淦昌的大哥王舜昌繼續行醫,兼做藥材生意,將父親的買賣繼承過來,家業日隆。

王舜昌、王昌、王淦昌三人根本沒有血緣關係,但兄弟之間感情甚好。王以仁去世後,王舜昌就是家中頂樑柱,做大哥的不僅要忙活家裡的生意,更要細心照顧兩個弟弟。

1913年,王舜昌將已滿6歲的王淦昌送去私塾唸書。

別的孩子至少要用四年時間才能完成所有課程,王淦昌只用了兩年,就已經讓私塾先生刮目相看。 1915年,王淦昌前往沙溪小學寄宿讀書;1920年春,王淦昌母親病逝,他與大哥王舜昌、外婆相依爲命。

圖|求學時期的王淦昌

王家財產頗豐,本着先成家,後立業,找個人照顧小弟的想法,大哥王舜昌張羅着給王淦昌娶一房老婆。

13歲的王淦昌還是個孩子,父母相繼去世,大哥王舜昌就是自己的主心骨。

同年,王淦昌迎娶了比自己大三歲的媳婦吳月琴。婚後不久,王淦昌在親戚幫助下去上海浦東中學讀書。

中學畢業後,王淦昌進入外語專修班學習英語,想着今後能去國外深造。

1925年,王淦昌迷上了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專門去上海的汽車修理店,和修理師傅同吃同住,學習汽車維修。同年,王淦昌考入清華大學。進入大學前,學生們都得考慮自己應該主修哪個專業。

王淦昌想繼續學習汽車維修技術,不過清華大學沒有相關課程,與汽車維修技術相近的課程也就是機械工科。

兜兜轉轉,王淦昌選擇主修物理學,輔修工科。

或許就連王淦昌本人都沒想到,自己將來居然能成爲世界矚目的頂級物理學家,爲祖國製造“大國重器”。

物理學不同於其他科目,這門學科極其考驗學生們理科知識,尤其是數學水平。

別的科目頂多是入門難,學着學着就容易許多,或者是入門簡單,不易精深;物理學是入門難,想要深入研究更是難上加難。

王淦昌自幼聰穎過人,所學知識甚雜,他剛一接觸物理學,就感覺此門課程的學習難度非同小可。

這恰恰激發了王淦昌的勝負心。這麼多年來,王淦昌一路從常熟的農村私塾,考入中國頂尖學府清華大學,恰恰證明他永不服輸,不會被困難所折服。

於是乎,王淦昌將全部精力用於物理學的研究,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1929年,王淦昌成爲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畢業生,擔任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奠基人之一吳有訓先生的助手。

吳有訓曾留學多年,與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夫人是好朋友,其門下弟子有錢三強、錢偉長、李政道……

在吳老師的幫助下,王淦昌完成畢業論文《清華園周圍氡氣的強度及每天的變化》,填補了國內有關大氣放射性實驗研究的空白。

二、遠渡重洋,王淦昌數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1930年,王淦昌得到吳有訓的悉心教導,在物理研究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

受制於當時中國的科學條件,若王淦昌想更進一步,那就只能去國外留學、開闊眼界,取得更大成就。

在老師的建議下,王淦昌考取江蘇省官辦留學生,公費前往遠赴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深造,導師爲原子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

邁特納是德國柏林大學第一位女教授,受居里夫人影響,她立志在原子物理學方面開闢天地。

彼時的邁特納已經在科學界取得重大貢獻,第109號化學元素就是以她的姓氏命名;愛因斯坦稱她爲:“才華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學家。”

牛頓說過:“我之所以看得比別人更遠,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當時只有24歲的王淦昌能拜入“世界核物理學先驅”邁特納的門下,對今後的學習必定非常有幫助。

王淦昌獨在異鄉,除日常寫信與國內的親友、老師聯絡感情外,他幾乎將所有時間都用於科學實驗。

圖|王淦昌與妻子和孩子的合影

好幾次,心無旁騖學習的王淦昌因爲忘記時間被鎖在研究室裡,他只好翻越圍牆返回宿舍。

學術界一向是以研究成果爲重,王淦昌雖然畢業於清華大學,還曾經在吳有訓先生身邊學習過。 可是放眼整座德國柏林大學,王淦昌的研究成果是有些不夠看的。

王淦昌不急不躁,他一邊努力學習基礎物理知識,同時積極參與同學和老師們的會談講座。

1931年上半年,柏林大學的玻特教授及其學生貝克用釙產生的alpha粒子轟擊鈹,最後發現一種電中性並且穿透力很強的“輻射”,得到高能量的gamma光子。

玻特與貝克在學術報告會上提出了這一發現,引起了王淦昌的興趣。

王淦昌先後兩次嚮導師邁特納建議用雲室重複該實驗,徹底弄清這種“輻射”的本質。

非常遺憾的是,邁特納很欣賞這位中國學生,但她認爲使用雲室成本高,其研究成果比較偏門,故此沒有同意王淦昌的建議。

1932年,約里奧·居里夫婦(小居里夫婦)發現這種“輻射”可以從石蠟打出質子。

1932年2月,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採用類似王淦昌提出的雲室重複該實驗,認定這個所謂“輻射”是不帶電、質量,與質子相同的中性粒子,稱爲中子。

中子是製作原子彈的鑰匙。

1935年,查德威克因爲這一科研成果,從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王淦昌第一次遺憾錯過諾貝爾獎。

王淦昌先生後來回憶:“當時自己才二十幾歲,年輕不懂事,總覺得是一個遺憾,沒有盡全力去說服導師,得到她的支持。

可如果我當時做出來了,王淦昌就不是今天的王淦昌了。”

邁特納在查德威克宣佈發現中子後,安慰地對王淦昌說:“這是運氣問題。”

假想一下,倘若邁特納在1931年就支持王淦昌的建議,至多半年時間,他們倆就能發現中子,繼而同時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那麼,王淦昌獲諾貝爾獎時還不滿28歲,足以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王淦昌沒有過多受到這件事的影響,雖然失落,卻根本沒空傷悲,因爲中國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欺凌。

他勤奮學習,想着早點通過論文答辯,畢業後趕緊返回中國,與同胞們共同抵禦外寇。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控制東北三省,當地百姓民不聊生。王淦昌聽聞此消息後夜不能寐,反覆激勵自己:“何以雪恥,在我學子。”

1933年,王淦昌發表了《關於RaE連續β射線譜的上限》的論文,轟動西方物理學界。

同年底,27歲的王淦昌獲得博士學位,大家都挽留他留在德國。

王淦昌斬釘截鐵地說:“感激柏林大學和導師邁特納對我的培養,但我首先是中國人。

巴斯德說過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籍的。我的祖國正遭受苦難,我要回去爲她服務。”

離開柏林大學後,王淦昌短暫訪問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實驗室,與盧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物理大師進行友好的交流。

圖|王淦昌與愛妻吳月琴

1934年4月,27歲的王淦昌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回到了老家常熟,與闊別已久的妻子兒女團聚(王淦昌出國留學前,與妻子吳月琴生下三個孩子)。

幾個月後,他到山東大學任職,成爲近代物理的一名老師。

1935年初,王淦昌主動離職;1936年,竺可楨接任浙江大學校長,邀請王淦昌來浙大任教。 王淦昌沒有急着就職,他專門給竺可楨寫了一封信,詢問其辦學宗旨。

竺可楨言辭誠懇地回覆道:“我推行的是自由民主校風。”

這正合王淦昌之意,29歲的他成爲浙大最年輕的教授,比學生都大不了幾歲,大傢俬底下稱王淦昌爲“娃娃教授”。

沒過多久,竺可楨派人把王淦昌的妻兒老小接到杭州,免除了他的後顧之憂。

三、報效祖國,王淦昌研製大國重器

多年留學生涯,培養出王淦昌風度翩翩、學識淵博的氣質。

根據《湖北檔案》雜誌記載,一位南京女學生甚至想取代吳月琴,與王淦昌雙宿雙飛。

談及家庭,王淦昌曾說過自己很對不起老婆孩子。 因爲王淦昌與吳月琴結婚時,自己纔剛滿13週歲,後來前往各地求學,與家人聚少離多。吳月琴既要照顧王淦昌的外婆,還要照顧三個孩子,實屬不易。

王淦昌斷然拒絕了那位“金陵才女”的主動求愛,與原配夫人吳月琴相濡以沫七十八載。1938年,浙江大學搬遷輾轉多地;1940年,王淦昌患肺結核病,回家休養。

他在養病期間,思考中微子假設的驗證問題,提出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實驗方案。

1941年10月,王淦昌把自己的科研想法《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寄給美國《物理評論》雜誌。

1942年春,美國學者詹姆斯·阿倫根據王淦昌的思路找到了中微子的實驗證據。

阿倫後來進一步改進實驗,觀測到了Li-7核反衝能量極值。

這個方法因此被稱爲“王·阿倫方法”。

1952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萊茵斯學者實現了這個實驗,證實中微子假設。

該項研究成果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彼時的王淦昌沒工夫想着什麼諾貝爾獎,他正與妻子一起帶頭募捐,爲抗日大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圖|在浙大任職的王淦昌

作爲一名浙大教授,那時的王淦昌月薪不低於200塊大洋,工資很高。

令學生們疑惑的是,王淦昌在上課時經常喊餓,下課後還要去放羊賺取生活費。

直到後來大家才知道,爲了支援抗戰,王淦昌拿出了所有的積蓄,甚至把妻子的陪嫁首飾都全捐出去。

自己得了肺結核病卻無錢醫治,只能在家裡胡亂吃些藥,苦捱度日。

1943年,抗日戰爭已進入尾聲,王淦昌任浙江大學物理系主任,一家生活趨於穩定。到1944年時,37歲的王淦昌已是5個孩子的父親。

1945年8月,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令世界爲之震驚。

王淦昌“緊跟潮流”,繪製了原子彈的構造圖,向師生們講述其中的原理。

1947年,王淦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研究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發表了《關於介子的衰變》,再一次技驚四座。1949年初,王淦昌回國。

兩年的時間,他與合作者在美國Physical Review期刊、英國的Nature 期刊等發表宇宙線粒子的新實驗方法、核力、重子之間關係等一系列重要的學術論文。

王淦昌從美國回來後不久,接到學弟錢三強的邀請。

錢三強留學法國時與妻子何澤慧共同發現了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回國後,錢三強推動新中國在1950年初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

錢三強首先就想到學長王淦昌,親自寫信邀他北上。 王淦昌接到錢三強的來信後,二話不說就同意北上,被調至北京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2年,王淦昌任副所長,冒生命危險,赴朝鮮戰場調查美軍是否使用放射性武器。

1954年,王淦昌在雲南建造高山宇宙線實驗室,使我國宇宙線研究進入當時的國際先進行列。

1955年,王淦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6年9月,王淦昌去蘇聯參加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

他作爲領隊,與12個國家的原子核專家共同承擔尋找新的高能粒子的任務。

1959年,王淦昌任該研究所的副所長。

同年底,王淦昌率領研究組在氣泡室40,000張底片中,發現了一例反西格馬負超子,這是在高能pi介子核反應中第一次觀測到有反粒子產生、衰變和衰變產物湮滅的完整圖像。

研究小組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進一步證實宇宙中存在反粒子,使人類對於微觀物質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圖|正在蘇聯工作的王淦昌(圖中)

國內的《人民日報》、蘇聯的《真理報》對此發現做了報道,受到廣泛關注。

國外同行們普遍預測:“只要王淦昌繼續順着這一領域研究下去,得諾貝爾獎就只是時間問題。”

就在這時,王淦昌卻突然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當時的李政道(李政道師從過王淦昌)爲老師感到惋惜,並不解這麼個大活人爲何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一天,正在杜布納研究所工作的王淦昌接到密電:“停止手中的工作,馬上回國受領新的任務。”

王淦昌沒有多問,於1960年底返回中國。

他其實猜出來了,此次回國應該是研究“大傢伙”。

從蘇聯回國前,王淦昌把積攢下的全部工資交給了中國駐蘇聯大使,爲當時國家苦難盡綿薄之力。

1961年4月,北京的一間部長辦公室裡,王淦昌向領導受理新任務,他自願放棄所有名譽和地位、斷絕一切海外聯繫、做好與妻兒老小長期分居的準備。

更直白點說,世界上將沒有王淦昌這個人了。

臨走前,部長有些不好意思地安慰王淦昌。他卻鏗鏘有力地回答:“我願以身許國!”

20世紀60~70年代,國際形勢瞬息萬變,“老大哥”蘇聯不滿中國與西方國家走得太近,一口氣撤走所有援華專家。

臨走之前,蘇聯專家把文件全部都燒成灰,惡狠狠地說:“沒有蘇聯幫助,即使再過20年,中國也無法研製出原子彈!”

圖|聶榮臻(圖中)親赴羅布泊聽取王淦昌(圖左)的彙報

這番話深深刺痛了王淦昌與錢三強等人,他們不約而同地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祖國研製出大傢伙,讓那些看不起我們的人徹底傻眼。”

因爲參加和領導核武器研製方面的研究工作需要保密,王淦昌更名爲王京,從此隱姓埋名17年。

妻子吳月琴和5個孩子,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在做什麼。

1961年到1963年,王淦昌領導了上千次原子彈起爆裝置的炸藥爆轟試驗。

爲縮短研製時間、提高效率,50多歲的王淦昌傾覆一線生產車間,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妥善解決許多突發問題。

工人們只知王淦昌姓王,又經常加班加點工作,於是大家都稱呼他爲“王老頭”。

從“娃娃教授”到“王老頭”,這20多年來,王淦昌爲振興祖國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血。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戈壁灘傳來一聲振奮人心的雷霆轟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是年,王淦昌獨立提出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此後,王淦昌馬不停蹄地參與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順利躋身“核強國”行列。

1978年,71歲的王淦昌調回北京,改回原名,出任核工業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

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核武器研究基地的那個“王老頭”,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兩彈元勳”王淦昌!

圖|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壯景

1980年,王淦昌出任中國核學會首任理事長;1982年,他與同事獲得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虎父無犬子,王淦昌的兒子王懋基針對大慶油田方面的研究,在同一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20世紀80年代後,王淦昌先生重點推動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和核電等核技術事業,提出發展國家高技術的“863計劃”。

結語

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先生逝世,享年91歲。

1999年,王淦昌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勳功勳獎章,他的名字得以公開。

遺憾的是,王淦昌卻沒能親手接過這份榮譽。

國之大者以身許國,這纔是應該永遠追的“星”,後人將會永遠的緬懷大師。

參考文獻:

[1]物理學家王淦昌的科學人生,作者張瑩 孫詠萍,物理教師 2020年02期 核心

[2]王淦昌院士:放下諾貝爾獎的人,作者溫偉力,今日科苑 2017年02期

[3]“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78載愛情路,作者孟紅,黨史縱覽 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