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中國式管理的三大內核與現實意義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 宋志平

作者:宋志平

來源:本文爲作者2024年9月在全球華人國學大會閉幕式上的演講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着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而國學經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今天在這裡想與大家共同探討一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話題——《國學與中國式管理》。

我記得上次講關於國學與管理的話題,還是2015年在山東曲阜的中國孔子研究院。我當時演講的題目是《半部論語做企業》,這個“半部”並不是半部書,而是自己學《論語》多年,仍感覺學得不深不透,一知半解。但即便如此,學習應用書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核心理念,對我做企業幫助非常大。

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學對我做企業管理的影響,二是中國式管理的三大內核,三是關於中國式管理的現實意義。

我在年輕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很好地、認真地、系統地學習過中國這些傳統的國學知識的,是工作之後,在企業裡通過學習日本的管理,接觸到了不少的國學。

日本的很多管理大師都比較強調中國的國學對他們的影響,無論是澀澤榮一,還是松下幸之助,還有稻盛和夫,他們都是講中國的國學對做企業有很大的助力。澀澤榮一就說,做企業其實就是《論語》加算盤,松下幸之助的水庫式經營的思想就是我們國學中的預防與穩健的智慧,稻盛和夫的一切從心出發,心即理,要有利他之心、感恩之心、謙虛之心,這些都是我們典型的國學思想。所以,我回過頭來又去認認真真地學習了一些國學知識,儘管學得也不是很全面,但是對我來講,還是有着很大的影響。

其實我們作爲中國人,我們的思想、想問題的方式方法、平常的用語等,也都是在廣義的國學的範疇之內,也都繼承了我們一些傳統的文化。在衆多的國學經典中,《論語》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一部。

《論語》是講修睦和諧的,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我覺得應該是“仁”,內容是“仁者愛人”;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孔子的處事原則就應該是“恕”,內容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裡邊講的“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等等這些思想,對我們企業來講,就是以人爲本的思想。

我們做企業,到底是在做什麼呢,實際上還是圍繞着人在做工作。在企業裡,人是最寶貴的財富,一切要以人爲中心,企業是人、企業靠人、企業爲人、企業愛人。企業的“企”字是“人”字下一個“止”字,就是說企業離開了人就停止運轉、止步不前了。做企業根子上就是做人心的事情,要尊重人、理解人、愛護人。

《論語》裡面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是講了中國人對公平的期望。我是一個機制主義者,機制就是企業效益和員工利益之間的關係,有關係就有機制,沒關係就沒有機制。華爲是一家很優秀的科技企業,他們就是有“財散人聚”的機制,把企業做得很好。

企業裡面有兩種資本,一種是人力資本,一種是金融資本,現在的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是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我常說,誰要是激發出了員工的積極性,誰就掌握了管理的真諦。以前我們更多地講激勵機制,但現在是一個高科技和新經濟時代,在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我們就是要建立起共享機制,做共享型企業,要讓我們的企業員工都過上有尊嚴而又體面的生活。

我也很喜歡《道德經》,《道德經》是介乎於哲學與宗教之間,高過哲學,實際上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古樸的價值觀。道家倡導“無爲而治”,是講遵循自然和客觀的規律。《道德經》裡面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就是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這是道家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

萬物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其實企業也一樣,企業也有自己成長的邏輯,也是要歷經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一個過程。裡面“爲而不爭”的思想非常重要,我們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到底應該怎麼去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呢?

很多人認爲競爭遵循的就是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但事實上,市場競爭不是零和博弈,競爭者不僅是競爭對手,更應是競合的夥伴,競爭者之間的共同利益應大過分歧。所以,我的一個企業觀就是做企業一定要改變一些固有的競爭思維模式,要從競爭走向競合。《道德經》裡面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等等,對我做企業也都很有啓發意義。

《易經》我也很喜歡,裡面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說君子應該不斷努力,力求上進,應以寬厚的德行包容萬物。

做企業其實也要講究包容性成長,包容的實質是包容不同,有時候還要包容缺點,多看別人的長處,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想法來看問題。松下幸之助說:“帶領十幾人的團隊,言傳身教就夠了;帶領幾千人的團隊,用管理就夠了;而帶領四五萬人的團隊,就要用思想去感化他們。”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一條:如果帶領的是幾十萬人的團隊,你可能就要雙手合十,用一顆包容的心去拜託他們。企業家的胸懷有多寬、能容納多少人,你就能走多遠。當員工達到一定數量時,考驗企業家的已不再是他的個人才智,而是他的胸懷和容納度。

《易經》中的“天人合一”,認爲天、地、人應該和諧統一,人應與自然和諧共處,順應自然規律。做企業也要着眼於系統生態的健康化,實現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與競爭者和諧、與員工和諧,做到“四重和諧”。

《易經》中的“陰陽互動”是用陰陽來解釋萬物的變化,認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陰陽兩種力量,它們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這其實是講陰陽辯證的。我們做企業常常會遇到一些迷思,比如,業務是做多元化好還是做專業化好,企業的管理是集權好還是分權好,企業是做成家族企業好還是做成公衆的上市公司好,這些都應該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來思考。

《孫子兵法》是講不戰而勝的戰略思想。《傳習錄》是講知行合一的理論。《增廣賢文》裡面有一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用在做企業上就是企業要贏利,但前提是取之有道。這裡的“道”,不僅是指企業的所作所爲要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基本底線,更高的要求應是:堅守道德底線,義利相兼,以義爲先,站在道德高地上做企業,要把人類的福祉、國家的命運、行業的利益、員工的幸福結合起來,在管理工作中,要把環境保護、安全、責任放在速度、規模和效益之前。做企業要把德行和責任擺在首位,把對經濟價值的追求和對社會價值的追求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這些國學經典都深深地影響了我,它們具有很強的滋養作用,重視對人的心靈指引、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行爲上的規範,也有利於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業的長遠發展。

今天我們常講中國式管理,那到底有沒有中國式管理,其實學界是有不少爭論的,有的人覺得管理就是一個現代管理,不存在中國和國外之分。事實上,隨着中國經濟的成長,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大,企業規模也很大,中國悠久而燦爛的傳統文化自然地會滲透到現在的企業管理裡,成爲管理的一種底層邏輯,於是就會形成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我們也叫中國式管理。在我看來,中國式管理有三大內核。

第一大內核就是以國學爲代表的中國文化。

這裡面既包含國學,也包含現代的中國文化,這是我們的基礎。中國文化是中國式管理的人文歷史背景,一般注重企業哲學、行爲規範、集體主義精神等。其中,儒家思想強調“仁愛”、“禮治”、“中庸”,倡導以人爲本的管理,注重員工的道德修養和人際關係的和諧。道家思想提倡“無爲而治”、“順其自然”,在管理中體現爲放手讓員工自主工作,不過多幹預,以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易經思想講究辯證、變通和適應,強調根據環境變化靈活調整管理策略。

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企業,它們一般都是從中國的儒家思想中尋找動力和精神支柱,也由此創造了飛速發展的奇蹟。稻盛和夫做了兩個世界500強,他說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八個字“敬天愛人、利他之心”。這八個字其實就來源於他對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與運用。

第二大內核就是現代企業管理理論。

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也是歷經了幾個重要的階段。20世紀被稱爲管理百年,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有兩位非常重要的管理界的人物,一位是泰勒,另一位是法約爾。泰勒被譽爲“科學管理之父”,他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法約爾則被譽爲“管理理論之父”,他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要素,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還提出了著名的14條“管理的一般原則”。

隨後,大規模生產方法、流水線生產方式出現,造就了大企業,企業大了之後,人們又開始發現組織結構和人對企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提出了科層制組織理論,主要討論的是大型組織的結構設計。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以及威廉·大內的Z理論,討論的都是人的中心地位,人本管理思想開始在企業中受到重視。

德魯克被譽爲“現代管理學之父”,他把管理上升到了學科的重要位置,提出管理是可以被學習的,企業裡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並大力推動了管理教育與管理培訓,他也帶動了MBA教育在全球的普及。在20世紀的後半葉,日本在管理方面的成就逐漸佔了上風,豐田的精益生產、戴明在日本推行的質量管理、大前研一的戰略理論等,都曾盛極一時。

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學說大量涌入中國,中國企業界那個時期主要是以學習西方管理理論和管理案例爲主。德魯克、傑克·韋爾奇、彼得·聖吉等西方管理大師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現代企業管理涵蓋戰略和文化、組織行爲、科技創新與市場運作等等方面,西方的管理比較重視定量分析,擅長運用統計知識與模型分析等工具解決複雜的管理問題。日本則是比較注重工法,中國企業後來也是學習了日本的5S、看板管理、適時生產等工法。在這第二大內核層面,中國企業的管理主要是學習者的心態與姿態。

第三大內核就是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

改革開放以後,經過長年的實踐,中國產生了一大批企業,一大批企業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創造出了大量的管理經驗,我們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管理學者們寫了不少的著作,企業家們也開始把自己的經驗都整理出來發表,也是出了不少的專著,其實這些就逐漸形成了中國式管理。

中國企業在管理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出現了華爲的基本法、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寧高寧的“五步組合論”等重要經驗和思想。我也給大家提出了“三精管理”模式,即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精益化,並進一步拓展成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這是一套非常系統的管理工具。

在今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決定》裡面就提到,“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這裡面是把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提出來了,這很重要。那我們的企業究竟應該如何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呢?

彼得·德魯克先生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着重講了有效管理者的五大要素,即時間管理、重視貢獻、利用長處、要事優先、有效決策。我最近出了一本書,書名是《有效的經營者》,這其實是我研究中國式管理的一個成果。

在西方的管理學裡面,經營和管理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叫management。我是認爲經營和管理有所不同,經營是做正確的事,眼睛向外,目的是提高效益;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眼睛向內,目的是提高效率。經營關乎到開源,如何多賺錢,在市場中汲取“三桶水”;而管理主要是節流,如何少花錢,所謂“乾毛巾也要擠出三滴水”。

現在的企業領導者要從管理者轉變成一個經營者,要從普通的經營者成長爲有效的經營者,其中有五項修煉:一是正確選擇,在戰略上、在業務上、在用人上,這些選擇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企業的生死,是那種不可不察的大事。二是有效創新,在創新中儘可能地防範風險,而不是甘冒風險,要講究創新的目的、質量和效果。三是資源整合,不光要會創造資源,關鍵是要會整合資源,重組不是爲大而大,而要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注重重組之後的整合。四是創造價值,不僅要在產品市場創造利潤,還要在資本市場發現和創造價值。五是共享機制,讓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一起參與分配企業創造的財富。

我把經營和管理分開來講,實際上符合中國企業的思考方式和方法,這也是我對總結中國式管理的一個新嘗試。

我們一方面是肯定中國式管理,後續還需要不斷地去完善它,另一方面,對於我們中國企業來講,中國企業的管理是非常有意義的。過去這麼多年,我們主要是學習西方的管理,現在我們當然也會繼續學習西方的管理,但主要是要認真總結我們自己的管理思想,大家更多地要學習中國式的管理,因爲這是我們自己形成的成功經驗,這很重要。關於中國式管理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三點:

第一,中國式管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是一條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它不僅僅是講經濟的發展,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全面進步。而我們的中國式管理,是中國式現代化在管理領域的一種具體體現,它是通過影響中國企業的發展,從而影響中國的經濟,也影響着中國的管理學科的發展,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進步與文化自信。我們要想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對於企業而言,首先是要做好中國式管理。

第二,中國式管理是我們中國企業在管理髮展上的一個必然,同時,它也是指導我們中國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和理念。

早些年,在英美比較發達的時候,產生了大量的管理理論。日本在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也曾經產生過日式管理,那現在中國的經濟、中國的企業越來越走向世界舞臺,中國的一些大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創造出了很多中國式管理的實踐和經驗。所以,出現中國式管理是一種必然現象。中國式管理不僅能夠爲企業提供一種適應我們中國本土市場和本土環境的管理方式,還能夠幫助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保持獨特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三,中國式管理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現在中國學界、企業界的這些管理思想與管理工法其實對於全世界來講,也是非常的重要。隨着中國企業進一步走向海外,無論是在海外開拓市場建工廠,還是在海外進行一系列的併購重組,或者是與國外合作者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在這些過程中,中國式管理也會被帶到國際上去。事實上,隨着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式管理越來越多地得到國外的重視。中國式管理中的一些理念,如重視和諧、追求長期穩定發展等等,也爲解決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問題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個就是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另一個就是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管理而言,其實也是同樣的,我們既要把現代管理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也要把現代管理和中國優秀燦爛的文化相結合,這樣纔會產生出更多中國式的管理思想。

有思想纔會被尊重,固然我們企業的產品好、賺了錢,會被人尊重;但如果我們中國的學者、企業家能在管理界創造出更多一流的、優秀的管理思想,將更會爲全世界所尊重。讓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國學的同時,不斷創新和發展,讓中國式管理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