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退場10年/「雙軌制」停辦兩樣情 教團揭教育部背後的去管制化

圖爲教育部私校諮詢會7月同意大漢技術學院停辦,高教工會執行秘書張志綸(左一)怒批,教育部爲財團開綠燈。記者邱德祥/攝影

如果私校董事會不想或無法繼續辦學,「慢慢地把高教公共化、國有化,這是一個方向」,談及私校退場浪潮,高教工會執行秘書張志綸闡述了他認爲較佳的解方。開始在工會服務沒多久,張志綸便遇上了大漢退場的案件,這將是臺灣第16所退場大專院校,也是《退場條例》上路後,學校鑽《私校法》漏洞退場的開端。

而憶起自己與高教議題的淵源,張志綸表示,自己過去所就讀的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同樣是被學校強制停招,故對於私校在治理上的問題有深切感受。針對私校退場雙軌制以及高教未來發展,他更提供了許多見解與改善建議。

《退場條例》有機可趁 教團提諫言

張志綸指出,目前《退場條例》所規範的內容,還有幾個可改善的方向。首先,適用退場條例的一個前提就是「要被預警」纔會被列專輔,而其中一項門檻是全校須五成系所師資質量不符基準,工會認爲應該調降至兩成不符即要預警。他認爲,教育部作爲主管機關,把預警門檻放得這麼寬鬆,其實沒什麼作用,「不就是一種幫助學校去欺騙學生的共犯嗎?」

另外,張志綸以大漢技術學院退場事件舉例,該校之所以用《私校法》退場,其中一理由是「財務沒有問題」,然而不管是向教育部或校方提出是否要試着改善?他們都表示沒有、無法繼續經營了,兩者間存在矛盾。張志綸建議,教育部應該把預警條件更往前提,比如校務基金在某個水平時就應該預警,而非像現在這樣利用私校法退場,以沒錢爲由不讓學生原校畢業。

「應該要保障學生原校畢業的權利」,張志綸再次強調。他指出,高中職以下的退場學校都能做到這一點,然而大學4年僅多了高中職1年,爲何高中職做得到,大專院校既可以繞開這個規定?就可以把學生趕走呢?

除上述建議外,張志綸也提出其他《退場條例》的問題。譬如專輔、停招之後走退場條例董事會要重組,但目前重組過程是由教育部指派,那麼公益董事中就容易出現教育部的「好朋友名單」,而學生作爲學校的主體,也應該有資格去參與關乎自身重大過程。另外,前陣子還出現放寬專輔期間改辦、改制的提案,工會擔心,若讓財團可接手專輔學校,可能會引來「禿鷹財團」趁學校體質不良的時候拿錢接手,實際是把學校裡面所有老師趕走,目前這個修法暫時沒有下文。

2020年,新版「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送至行政院,高教工會曾舉行記者會指出該草案的漏洞和缺失。圖/高教工會提供

雙軌制退場兩樣情 背後暗藏「去管制化」

有關利用《私校法》或《退場條例》退場的差異,張志綸說明,講得世俗一點,以教師薪水來看,《退場條例》中多出來的兩年改善期,再加上年資換算的慰助金,就會差到25個月的薪資,平均至少有200多萬。

張志綸指出,對於退場雙軌制,教育部出現一種奇怪的樣貌,私校因被列專輔、以《退場條例》退場似乎已成爲對教育部的「懲罰」手段,彷彿他們是被迫去介入、接管停招辦的過程,「可是教育部不是本來就要去處理這些事情嗎?今天學校走到這個地步,難道教育部沒有失職嗎?不應該要更加強監督嗎?」

「這是一個歪風啦」,張志綸說,以《私校法》退場反而變相成爲對教育部及校方的獎勵,校方自行報請退場就不用麻煩主管機關,相關規定也沒有那麼嚴苛,教育部也就一路爲其開綠燈。這便是一種教育部的「去管制化」。張志綸指出,不只是退場,去管制化的現象也會在很多地方看到,教育主管機關會越來越失去原本應有的監督職責。

退場雙軌制是否有解方?他表示其實很簡單,高教工會認爲,私校相關法規就應該修私校法,而非另外生出一個條例。依目前情況來看,若要補正,就是直接把《退場條例》裡面所有條文,拿去納進《私校法》、取代裡面所有有關私校退場的規定,纔是正確的。

退場危機學子心惶惶 教團提解方

至於衆多家長及學子擔憂,如何避免選到有退場危機的學校?張志綸指出,註冊率的參考價值不高,學校可以將招生名額大砍,數字自然會好看,但實際上系所及全校學生數卻很少,師資方面也可能出現大量用兼任、專案教師取代專任教師的情況。

若要了解一個學校的體質如何,要看的其實是「生師比」及「財務狀況」,這些資料都能可以在教育部資訊公開平臺找到。另外,張志綸也發現,很多退場的學校都會有「刪減學術研究費的問題」,然而一般民衆難以知道這些幕後實情。

張志綸認爲,根本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藉修法強制所有退場、體質不好學校,其在校生都要擁有原校畢業的權利,且包括開課、學校一切運作都要比照原本情況,如此一來,即使讀到會退場的學校,也不會影響學生受教權。

公私校資源仍不均 展望高教未來發展

最後,談及少子化趨勢下未來的高教發展,張志綸指出,臺灣目前在讀的大學生中,有65%是私校生,但每個學生所拿到的資源卻遠不及國立學校,相對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據113學年度教育部歲出計劃提要及分支計劃概況表顯示,國立大學校院教學與研究輔助經費約爲507億1702萬元;私立學校教學獎助經費約爲447億7343萬元,其中包含私立大學學費補助的184億6275萬元。)

其次,臺灣在投入高等教育的經費,也遠低於OECD國家佔GDP1%的平均值,不過若把新政策的私校學費補助納入計算,比例會再高一點。張志綸認爲,少子化是正常現象,還能趁機改善師生比,重點在於國家給予的資源,不能因爲學生數下降而跟着減少,反而應該要投入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