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爛人性遮羞布!脫口秀爲博眼球觸碰人類禁忌?2024王炸恐怖片!
衆所周知,恐怖片在豆瓣上的評分一向不太高。
比如前兩天的《破墓》。
6.8分,數據上看,已經好於90%的恐怖片。
除了網友們“嚇不到人減一星”和“嚇到人了減到一星”等謎之操作外。
熟悉恐怖題材的,就會發現,來來去去就是幾種套路:亞洲玩民俗風水,歐美搞暴力血漿,要麼一驚一乍搞Jump scare,要麼全靠BGM烘托氛圍。
好久沒有出新意的恐怖片了。
但最近,出了一部。
搞出了不少花活,還避開了上邊那些套路。
可以說,一出場,就技驚四座。
必須得聊聊:
魔鬼深夜秀
Late Night with the Devil
豆瓣7.2,不僅比《破墓》分高,在國外的爛番茄新鮮度也高達97%。
說它是目前爲止今年口碑最佳的恐怖片,應該不算誇張。
導演是早前拍過《恐嚇運動》的凱恩斯兄弟(卡梅倫·凱恩斯&科林·凱恩斯),這部《深夜秀》依舊延續他們擅長的“僞紀錄片”拍攝手法。
而這一次的創意:
他們把鏡頭對準了70年代綜藝節目的直播現場。
你能想象嗎?一個大部分場景打光都很足,現場有衆多觀衆、攝製組人員圍觀,音效也主打一個輕鬆歡快的TV秀直播舞臺。
要怎麼營造恐怖?
而且爲了復古,連電影高能場景的特效,都彷彿是70年代的產物。
怎麼能嚇到人?
可恰恰是這樣的“假”,被他們打磨出了讓人入戲的“真”。
而且刺激的。
不僅是現場的觀衆。
還有屏幕前的你我。
01
不得不說,故事的開始完全跟恐怖沒關係。
仿老電視機的方形畫幅,粗糙的棋盤轉場,復古的演播室裝潢,滑稽誇張的主持風格。
如果不是主角相對臉熟,這活脫脫就是一個美國上世紀流行的深夜電視節目的慣用開場。
主角傑克(大衛·達斯馬齊連 飾)是這檔名爲“夜貓子”秀的70年代深夜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他因爲這檔節目名聲大噪,簽下電視長約,還提名了艾美獎。
只是,明明他已經是行業頭部,但依然對“夜貓子”的收視率始終落後於另一檔深夜秀,極爲不滿。
眼看和電視臺的合約馬上要到期了,傑克不甘心一直陪跑當老二,於是精心策劃了一期大尺度特輯。
他準備用這個預定爆款,來證明自己在圈中的地位:
萬聖節,直播招魂。
相當於在咱們中元節(七月十五)的晚上,趁鬼門大開之時故意把鬼引來,並邀請全國觀衆一起見證。
就問你刺不刺激。
如果不是因爲咱國家禁止搞封建迷信,在當下這個全民直播時代,這一招也絕對是頂流創意。
更別說是民心動盪的70年代了。
爲了這個節目能大爆,傑克還繼續加碼,從嘉賓挑選上就開始搞事情:
比如第一組嘉賓,先請來一位號稱能通靈的印度靈媒(費薩爾·巴齊 飾),再找來一位號稱職業打假迷信騙局的魔術師(伊恩·布利斯 飾)。
先讓靈媒現場表演招魂,然後再讓魔術師用科學理論揭穿,兩人現場PK,證明世上到底有沒有鬼。
乍一聽,不就是又一期《走進科學》嘛。
但Sir先劇透一下:
在《魔鬼深夜秀》故事裡,是真有鬼的。
所以,走近科學?
不,是“走進不科學”,而且是一步步的,衝擊現場人的理智。
一開始當然是劇本。
靈媒在現場成功感應到了某位觀衆的早逝家人,在傑克一連串不可置信的驚歎下,觀衆頻頻點頭。
可就魔術師嗤之以鼻正準備反駁的時候,靈媒突然抽風,抱着腦袋直翻白眼,嘴裡唸叨着一個名字:米妮。
還說,他看到了一個戴着婚戒的單身男子。
事情開始有點不對勁。
傑克更有點坐不住,不僅是因爲這個橋段劇本里沒有,更因爲米妮是他的亡妻。
巧合嗎?當然不是。
輪到魔術師上臺打假,他一口咬定傑克和觀衆是託,靈媒通靈是自導自演,可這時,又發生了詭異的一幕。
靈媒突然倒地,口中突然噴射出黑色液體,噴到魔術師身上,更噴向了鏡頭。
場面一度混亂,傑克趕緊切廣告。
隨後,電影畫面就從4:3的彩色,變成了16:9的黑白畫幅,這是導演用來區分節目臺前幕後的方式。
更是某種主題的暗示:
臺前,光鮮得體。
幕後,人心黑暗。
果不其然,在演播室後臺,傑克很快從製片人口中得知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因爲剛剛靈媒發癲口吐黑液的片段,節目收視率一路猛漲,電話總檯都要被打爆了。
節目要成了。
而壞消息是,靈媒在前往醫院救治的路上,死了。
按理說人命關天,出了這種事,節目怎麼都得先暫停錄製,但這好不容易升上來的收視率,傑克怎麼可能放棄?
可對於傑克來說,他幾乎想都沒想,就選擇對外隱瞞了靈媒的死,讓節目繼續。
什麼鬼怪,在人心的貪慾面前都得讓路。
下一組登場的嘉賓是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女博士(勞拉·戈登 飾),和她最近三年的研究對象,13歲少女莉莉(英格麗·託蕾莉 飾)。
這個莉莉可不簡單,據說她身上有惡魔附體,只需女博士念幾句咒,就能把惡魔召喚出來。
傑克邀請她倆上節目,就是爲了在現場表演魔鬼現身,也是今晚的重頭戲。
在道具碼齊,女博士的咒語唸完後,惡魔果然成功上線。
從女孩身上發出的奇怪聲音,猙獰的面部表情,都把這檔精心策劃的深夜秀推向了收視高潮。
傑克是絕對意義上的大贏家。
可就在他即將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
惡魔轉過頭,突然向他打了個招呼。
我們可是老相識了
我們在大樹林裡見過呀
聽到“大樹林”三個字,傑克的表情才瞬間凝固。
對,直播舞臺很難達成的驚悚,電影全放在了舞臺之外。
放在了主持人神秘的過往,和他貪慾的源頭。
那裡,有一場與惡魔的交易。
02
是的,這場直播秀中其實隱藏着一個更大的背景:
邪教。
不是《周處除三害》之類單純的洗腦與欺騙。
而是惡魔獻祭。
電影在一開場花了很多篇幅呈現70年代。
那是一個邪教流行於美國的年代:
冷戰,核威脅,經濟危機,世界革命,民權運動,性解放……極大衝擊了普通人的價值觀,也成了邪教滋生的土壤。
他們宣揚世界上不存在善惡,也不存在救贖。
慾望被擺在了檯面上。
與惡魔的交易,成爲很多人達成慾望的方式。
政要、明星、行業領袖,爲了事業發展,或多或少都牽扯其中。
而交易什麼?
你能想到的金錢,身體,壽命,靈魂,尊嚴,血肉……甚至是活人。
電影中被惡魔附身的莉莉,在設定裡,最早就是當時這類交易的活人祭品之一。
10歲以前,她一直被邪教圈養着,後來成功脫救。
表面上,那個邪教只剩莉莉一人存活。
但事實上,她的身體已經被魔鬼佔據,行爲怪異。
再後來,有位聲稱研究超自然現象的女博士收養了莉莉,以她的經歷爲素材,發表了大量爆款論文。
對,電影站在70年代的角度,並沒有在迷信和科學上偏幫任何一邊。
莉莉從邪教的祭品,淪爲了科學研究的祭品。
獻祭,是慾望達成的代價。
而電影裡也有一場更隱晦的獻祭。
主持人傑克有一個恩愛多年的妻子,明明從不抽菸,但近期卻突然查出肺癌晚期,不治身亡。
就在妻子去世前一週,她曾作爲嘉賓,帶着重病上了傑克的節目,兩人深情示愛,眼神裡滿是憐惜和不捨。
那期節目賺足了觀衆的眼淚,收視率也破了歷史紀錄。
但事實卻是。
在萬聖節這檔節目裡,莉莉身上的惡魔吐露了真言:
△ 臺詞中的“瓊”,指的是女博士
而他的妻子?
可即便傑克做到了這個地步,他的“夜貓子”收視率依然落後於冠軍節目“今夜秀”的一個百分點。
怎麼辦?
所以才逼出了開頭的這個萬聖節招鬼的節目企劃。
而這個企劃裡,之所以事故頻出。
導演也給到了細節暗示:
比如鏡子裡一晃而過的人臉。
比如隨手放在手邊的匕首,刀刃發生了轉向。
都在把事故的元兇指向傑克,以及他對妻子做的惡。
當莉莉被鬼附身後,製片人得意地跑來告訴他,這是人類登月以來最偉大的電視盛況。
但成功都是有代價的。
而這一次的代價是?
現場所有人。
果然,在這回放附身錄像時,傑克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一幀一幀倒回去看,居然是:
他的亡妻。
還沒來得及反應,身旁的莉莉又開始抽搐,整個人像被電擊一般,腦袋分裂成兩半……
然後開始大肆殘殺。
(原諒殺戮的圖片沒法放)
結局怎樣Sir不劇透。
但影片的結尾,是一行字幕:
達成降臨。
誰的降臨?
惡魔。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場傑克主導的直播招魂,不如說,這是一場惡魔需要的達成降臨的儀式。
它主導着一切,並被召喚了出來。
可是,如果細想:
被召喚出來的是惡魔嗎?
或者說,惡魔真的可怕麼?
可怕的,其實是你永遠無法相信的,身邊人會爲了什麼目的獻祭掉你的叵測人心。
03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現今恐怖片套路化的困境,和《深夜秀》中傑克對收視率的盲目追求,其實反映的是同一種時代現象:
娛樂至死。
觀衆對腦洞、尺度更大的內容,永遠最癡迷。
甚至在本片裡也進行了部分的“復古”。
噁心,密恐,蠕蟲從身體裡鑽出……
什麼東西越是禁忌,大家就越想看。
區別也許只在於,電影裡,主角可以爲了收視率不擇手段,真的把惡魔召喚到TV秀的直播現場。
而現實中,導演不可能、也沒辦法爲了電影票房,真的把鬼引到鏡頭前,實拍靈異場景。
僞紀錄片才因此大行其道。
從最早的1999年《女巫布萊爾》開始,許多恐怖片就逐漸讓主角們端起DV攝像機,以觀衆的第一視角去呈現靈異故事,增添電影的紀實感。
△ 自左向右:《女巫布萊爾》《死亡錄像》《昆池巖》《靈媒》《咒》
越真實就越引人入勝,也越能刺激大腦皮層,達到娛樂效果。
甚至在《魔鬼深夜秀》裡,當傑克調弄電視錄像的時候。
撕裂的畫面上的細節會給觀衆一種彷彿身在現場的混淆感。
不可否認的是。
無論是之於過去還是現在,“娛樂”都是國民最離不開、也越來越難滿足的精神消費品。
爲什麼會娛樂至死?
或者說,爲什麼需要娛樂至死?
時間還是倒退回1970年代。
因爲戰爭和能源危機所導致的經濟滯脹,當時的美國社會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中。
失業、物價上漲、殺人案頻發……
人們不知道還能相信什麼。
這種時候,邪教和電視文化一起入侵了大家的生活。
好像和努力改變現狀相比,在家裡躺平,看層出不窮的娛樂節目,用短暫的歡愉代替現實的痛苦掙扎,把理想和命運寄託給虛無的信仰……
貌似都更有“盼頭”一些。
大家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是渙散的。
即便是李安在《冰風暴》裡描繪的中產階級,也是在正人君子的皮囊之下,麻木地談論着低俗、獵奇的話題。
甚至試圖從亂倫、換妻、大麻中尋求快感。
就像是一個個“甜蜜陷阱”,人們陷進去了,爽了,笑了,空虛的心得到滿足了。
然後呢?
就像我們不會給現在的大部分恐怖片打高分一樣。
因爲內容的套路越來越雷同,刺激大腦皮層的精神鴉片,已經逐漸失效了。
哪怕只是短暫的滿足,也變得越來越虛假,直到連自我麻痹的人們都懶得再去相信。
△ 《魔鬼深夜秀》中麻木的觀衆
更可悲的是。
無論是美國過去的70年代,還是當下的2024,我們都深知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無可奈何。
只不過是媒介變了。
電視換成了手機,TV秀節目變成了更加快餐化的互聯網、短視頻。
娛樂垃圾日復一日地侵襲着我們的大腦。
可是,當大家回到現實,後知後覺地意識到,一味地尋歡作樂可能是一種危險的時候,人們原有的理性思維已經漸漸退化。
兜兜轉轉。
好像也只剩下娛樂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明焉過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