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長沙會戰 激勵抗戰人心士氣

銘志天星 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黎明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前言:中華民國抗戰時期,曾經爆發過四次長沙會戰。這四次會戰中,第一次和第二次長沙會戰對於抗戰時期全國軍民士氣之鼓舞、國際觀瞻之維繫,起到了巨大作用。大規模的會戰是由無數的戰役、戰鬥所組成的。長沙市的嶽麓山上,有一座長沙會戰碑,是爲紀念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而立。在長沙農村的春華山,有一座中央陣亡將士公墓,是爲了紀念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的國軍第七十四軍陣亡官兵而建。國軍第一九五師和國軍第九十五師這兩支部隊在長沙會戰中留下的公墓紀念碑,更是很值得被銘記和探討。這些碑墓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硝煙瀰漫的沙場和血淚,更多則是歷史曲折與滄桑的艱辛和悲慼。衆多國軍部隊在長沙附近區域的抗敵歷史及公墓,因爲1949年的山河變色而漸漸爲人淡忘。所幸民間歷史記憶的延續,讓這段史實被呈現出來。面對中國大陸極左年代的高壓,拆碑毀墳、挫骨揚灰者有之,但自發爲國軍烈士守墓者亦比比皆是。時空移轉,人們毫不避諱地舉起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軍軍旗,爲國軍陣亡軍人迎靈入殮。這或許就是《聖經》中lest we forget的寫照。

1939年9月初,爲打破戰場僵局,日軍以長沙爲主要攻擊目標,自江西、湖北兩個方向進攻國軍。來自江西的東路日軍被國軍頑強阻擊,最終向東退卻。來自湖北方向的日軍南下,由通城、新牆河正面、洞庭湖東岸三個方向向長沙外圍發起進攻。國軍在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指揮下迎敵。到同年9月23日,中日雙方戰鬥白熱化。國軍採取誘敵深入之戰法,使得日軍輕易冒進。至10月2日,國軍展開反攻,並在10月6日恢復戰前態勢。日軍攻佔長沙的計劃以挫敗告終。

從碑文內容研讀,此碑乃是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後,廣東梅縣文化界人士爲褒揚參戰國軍而立。並非嶽麓山風景區石碑所稱由國軍第九戰區司令部或薛嶽本人所立。目前,該碑外表現由玻璃保護,更有石亭遮護。長沙會戰碑部分碑文如下:

伊古已來,一戰而決國命者有之矣,未有一戰而繫世界之禍福者也。有之,自長沙會戰始。初,倭寇連陷廣州、武漢,趁勢直趨岳陽,迫長沙。長沙散地焚如棄如,幾爲決定之命運。夫長沙失,則湘南湘西並危,桂林、韶關亦皆殆哉岌岌,西南之屏藩盡撤,行都之拱衛空矣。總裁雄斷,立下必守之命,艱鉅之任以付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將軍。時,將軍方滅松浦師團於德安萬家嶺,寇焰頓衰,故雖得岳陽而次且不敢遽進。將軍已赴鎮,救死扶傷,勞來安輯,日夜討訓,完備以待。鎮長沙九閱月,寇走頭無路,內閣連倒,妄冀僥倖一逞,以靖其民之厭戰。於是悉其醜類二十萬衆,聯合海空,由贛北鄂南湘北六路來攻。且宣播於世界,刻期十月一日佔領之。驕狂之態,恍如苻堅之視晉人矣。將軍肅奉黨國威靈,上稟總裁勝算,下與百姓同欲,外勵諸將忠勇,內綜帷幄智謀;彼己之情,洞若觀火;山川之勢,瞭如指掌。料敵制勝,不差累黍。

通常,國軍紀念碑誌記之文,多以部隊長或社會賢達撰寫,內容多爲感念陣亡將士之付出。長沙會戰碑的碑記內容則是以記述薛嶽將軍個人爲主要內容,此現象在國軍碑中並不多見。或因爲撰寫碑文者與薛將軍同爲廣東客家人有關。(五之一;摘自《銘志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