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港股敲鐘 快遞業跨境速跑

曾經“排斥”上市的順豐,如今更加積極地擁抱資本市場。11月27日,順豐成功在港交所掛牌,成爲快遞物流行業首家“A+H”上市企業。截至港股收盤,順豐市值爲2240億港元,報34.3港元/股。

相似的敲鐘時刻,不同的市場冷暖。八年前,快遞企業爭相登陸資本市場,羣雄逐鹿業務規模和新商業故事。到現在,電商紅利消退,精細化管理和服務質量更爲考驗快遞企業的長線經營能力。急需補充彈藥的順豐,將踏入更加嚴峻的競爭環境中。

募資超50億港元

11月27日,順豐赴港掛牌,上市最終發售價定爲每股H股34.3港元,股份代號爲6936。

若未行使超配權,順豐募集資金淨額達到56.62億港元。

據瞭解,港股發行上市後,順豐擬將全球發售募集資金的45%用於加強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35%用於提升及優化中國的物流網絡及服務;10%將用於研發先進技術及數字化解決方案,升級供應鏈和物流服務及實施ESG相關措施;剩下10%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順豐通過聆訊後提交的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順豐營收爲1344億元,同比增長8.1%。歸屬於公司所有者的期間利潤爲48億元,同比增長15.1%。不過,對於一家快遞巨頭來說,錢似乎仍然不夠花。今年上半年,順豐的總負債已經攀升至1209.5億元,而2021年爲1120億元。

對於此次在港股上市的目的,順豐曾解釋稱,公司將更容易得到國際投行和投資機構的研究覆蓋,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未覆蓋A股的海外投資者,擴大投資者交流面。

順豐還認爲,港股上市能助力公司在海外以輕重結合的模式獲得更多的國際業務機會。同時,藉助資本加持,公司可進一步強化其物流網絡及科技等領域的優勢,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順豐需要加速融入全球市場,吸引更多長線投資者。同時,順豐也需要堅定業務方向,掌握主動權。”快遞物流專家、貫鑠資本CEO趙小敏表示。

電商快遞增速乏力

無論如何,順豐需要獲得更多彈藥來擴大贏面。

以國內快遞業務表現來看,今年,順豐的時效快遞和經濟快遞業務依然陷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2021—2023年,經濟快遞收入佔總收入比重明顯減弱,分別爲12.3%、9.6%、9.7%。在2024年上半年,該項佔比爲9.9%。而時效快遞業務收入佔總收入比重在2024年上半年達到44%,比去年同期降低1.1個百分點。

其中,對於經濟快遞收入增速減弱,順豐在2024年半年度業績報告中將其歸咎於豐網速運的影響。2023年5月,順豐以11.83億元將加盟模式的豐網速運賣給了極兔速遞。在部分業內人士眼中,這意味着順豐與通達系快遞的較量落於下風,碰壁中低端快遞市場。

然而,當順豐甩下豐網速運這個拖油瓶後,競爭對手數量卻只增不減。2023年6月,菜鳥加入直營系戰局,菜鳥速遞直言對標順豐。今年“雙11”前夕,菜鳥速遞又和京東物流首次打破了平臺壁壘。

一位資深快遞從業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京東物流接入淘寶後,對通達系快遞影響不大,但順豐會有些焦慮。“順豐和日日順物流承接了淘天很多大件快遞運輸,京東物流進來後肯定會分食一部分,而且不少家居電器商家在京東也有店鋪。”該人士說道。

而順豐的快運業務在擺脫疫情影響後增速明顯。2022—2023年,快運分部收入從279.2億元上漲至330.8億元,佔總收入比重由10.4%提升至12.8%。到了2024年上半年,順豐快運的該項指標也較去年同期上升了0.9個百分點。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按2023年收入計,順豐快運的市場份額爲11.7%,位列行業頭部。

競爭規模和利潤

回望八年前,順豐集團董事長王衛對公司上市的態度較爲冷淡。彼時,他那一句“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爲了錢而上市”的言論在業內流傳甚廣。而王衛擔心的是,上市會對公司帶來管理上的壓力和股價波動。

問題是,行業競爭格局的加速演變已經容不下王衛“高冷”了。2017年1月,隨着韻達在A股掛牌上市,通達系快遞包括圓通、中通、申通均成功登陸資本市場。2017年2月,順豐緊隨其後實現借殼上市,掛牌深交所。媒體報道資料顯示,順豐上市首日市值高達2310億元。

快遞巨頭挺進資本市場的底氣,主要來自於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在不少快遞網點老闆和快遞員眼中,2015—2017年是能“躺着賺錢”“根本不愁單量”的時候。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爲38773億元,同比增長33.3%。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飆升到71751億元,增速依然保持在30%以上。

那時,每年的包裹量也是快遞企業津津樂道的數字。2017年,中通一整年運輸了62.2億件快遞,同比猛增38%,穩居行業第一。持續擴大的規模效應也助力了通達系快遞能把快遞的低價捲到極致。

趁着流量紅利,企業不僅在快遞價格上殺紅眼,還在末端網絡、航空資源甚至零售業態方面百般嘗試,並在分揀中心、倉庫、飛機、車輛等硬件上花重金投入,強化自營佔比和效率。因卡位即配物流、智能櫃,順豐將順豐同城和豐巢推向資本市場,也曾因運營商業失敗教過超10億元學費。

但是,到了近幾年,當電商的高速流量紅利期進入疲態階段,不僅意味着快遞市場蛋糕不夠分,企業業務發展的容錯空間也在壓縮:百世快遞、德邦被收購;二線快遞品牌退出舞臺;極兔速遞攪動快遞行業……到了今年三季度,中通調低2024年包裹量增速預期,從15%—18%的區間調整爲11.6%—12.3%。

“過去,快遞企業只要在規模和利潤中二選一就行,但現在行業競爭將進入既要規模也要利潤的階段。有利潤沒有規模,說明公司發展前景堪憂。有規模沒有利潤,就意味着沒有發展性。接下來快遞企業的淘汰賽只會進一步加劇。”趙小敏總結稱。

北京商報記者 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