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基金經理、多基金經理模式漸多,海外流行的共管模式真是好出路嗎?
財聯社1月7日訊(記者 李迪)歲末年初,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配置調整往往更爲頻繁。近期,又有多隻基金產品增聘基金經理,由單人獨管基金變成“雙基金經理”或“多基金經理”共管基金。
在打造平臺化投研平臺的趨勢下,共管模式在公募基金行業已經越來越普遍。共管模式通過促進基金經理間的協作和優勢互補,降低了基金產品對單一基金經理的依賴,尤其適合大規模基金和“固收+”基金的管理。在美國共同基金市場,共管模式已成爲主流。而在我國,共管模式的推行仍面臨一定阻礙。
增聘基金經理頻發,超四分之一基金採取“共管模式”
1月6日,國泰基金旗下國泰價值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國泰優質領航混合、國泰悅益六個月持有混合增聘基金經理。增聘後,上述三隻基金由單基金經理獨管的基金變更爲採取“雙基金經理”管理模式的基金。
同日,華商基金旗下華商新常態混合、華商高端裝備製造股票等6只基金也增聘基金經理。增聘後,這6只原本由單基金經理獨管的基金變成兩位或多位基金經理共管的基金。
此外,今年以來,國投瑞銀產業轉型一年持有混合、創金合信滬港深精選、嘉實新添豐定期混合等基金也增聘基金經理,並由單人獨管基金變更爲“雙基金經理”或“多基金經理”模式的基金。
據同花順數據,市場上10916只有數據可查的公募基金中,共有2837只基金採取“共管模式”,佔比超四分之一。其中,2557只基金採取“雙基金經理”共管模式,280只基金採取兩位以上基金經理的“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
共管模式有望實現基金經理優勢互補
在打造平臺化投研機構的趨勢下,共管模式有助於降低基金產品對單一基金經理的依賴,降低基金經理離職或決策失誤爲基金業績帶來的風險。此外,共管模式在投資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還具備多重優勢。
具體來看,共管模式能促進基金經理的協作,有望實現優勢互補。一資深公募人士對記者分析稱,“國內公募基金行業中,精通股債投資且擅長大類資產配置的基金經理少之又少,多數基金經理只擅長權益或固收單一資產類型的投資。此外,即使是擅長股票的基金經理,其自身能力圈和風格也有侷限。考慮到公募基金經理自身能力的侷限性,共管模式能讓不同基金經理相互借鑑、共同決策,有助於提高基金的整體投資收益。”
此外,對於“固收+”基金這類股票配置和債券配置都很重要的基金來說,共管模式也更具優勢。據中金量化團隊統計,整體來看,各年度多人共管產品的業績波動相對更低,對於固收+基金,多人共管模式下的產品業績整體優於單基金經理模式。
另外,對於規模較大的基金來說,共管模式也能提升基金的管理效率。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隨着基金規模的持續增長,單一基金經理在管理上所承受的壓力和決策的複雜性也在上升。然而,採用共管模式可以將龐大的基金資產根據不同的資產類別或投資策略進行有效分配,從而降低每位基金經理的工作負擔。
共管模式的劣勢也需警惕
儘管共管模式在基金管理中具有諸多優勢,但在實際操作中,共管模式也展現出了一定劣勢。
首先,共管模式如果缺乏完善的激勵體系配套,可能會導致基金經理的積極性不足。一大型公募投研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共管基金的權責劃分不清晰,激勵機制不明確,基金經理可能不會像對待自己獨管的產品那樣投入精力。”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共管模式有望實現基金經理的優勢互補,但其最終的效果並不總是能達到“1+1大於2”的理想狀態。一方面,不同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和決策思路可能存在差異,如果決策過程中意見分歧過多,可能會影響基金的決策效率和執行力。另一方面,如果基金經理之間的協作機制不夠完善,也可能會導致投資決策流程不流暢。“例如,如果兩位基金經理都希望重倉同一只股票,但按照他們各自想要的配置比例購買,可能會超出雙十原則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10%的投資比例限制內合理分配該股票的倉位,就可能引發兩位基金經理之間的爭執。”
另外,共管模式的分倉比例不透明,這也會給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帶來一定困擾。一方面,投資者很難判斷哪位基金經理在共管基金中佔據主導地位,這給投資者選基帶來了更多困擾。另一方面,基金經理的業績展示時也不會詳細說明具體的分倉比例,這使得外界難以判斷基金經理的真實歷史業績。
“如果一位基金經理在共管基金中只貢獻了較小的收益,但最終基金的整體收益仍然顯示爲所有基金經理的共同成果,這會導致外界對基金經理的能力判斷產生偏差。”上述投研人士如是說。還值得注意的是,共管模式普及後,“掛名”亂象也可能會增多。如果缺乏嚴格的監管,這可能會損害投資者的知情權。
共管模式是海外主流
雖然我國公募行業中共管模式越來越普遍,但整體來看,單基金經理獨管模式仍佔據大多數。
而參考海外市場經驗,共管模式纔是基金行業的主流模式。中金量化團隊指出,當前美國共同基金有超過半數由不少於3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單基金經理模式僅佔比15%左右。其中,配置型基金應用多人共管模式的比例高於權益、固收型基金 。
具體來看,美國一些頭部資管機構會對多資產類型產品採用多人分倉模式,產品遵循雙層分散式架構,即首先將產品按照權益、固收、現金等不同資產類型劃分成數個投資組合,再將上述投資組合二次劃分至不同基金經理處進行單獨決策。
而在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共管模式的推行還面臨諸多困難。一公募投研人士對記者分析稱,“公募行業造星模式還沒完全消退,所以共管模式還沒成爲市場的絕對主流。對於基金經理來說,爲了打造個人影響力,肯定是更傾向於自己獨管基金。”
此外,與共管基金配套的績效考覈體系也仍待完善。“如果缺乏完善的考覈激勵體系,基金經理可能缺乏管理好共管基金的動力,而是更專心去管理自己的獨管基金,這會阻礙共管模式的有效實施。此外,共管基金是否真正實現分倉管理,還是僅僅是掛名,也需要更嚴格的監管”上述投研人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