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的邊界》出版,探索數字貨幣的未來走向

記者 曲鵬

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金融領域的創新不斷涌現,其中數字貨幣以其獨特的特性和潛力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張明研究員團隊對數字貨幣的發展進行了長期跟蹤和研究,並於近日出版新著《數字貨幣的邊界:顛覆還是漸進式變革?》。該書彙集了張明研究員團隊過去十年的研究成果,不僅對數字貨幣目前紛雜的幣種做了系統的梳理與比較,同時也從國際貨幣體系變革的全局視角出發對數字貨幣未來的演進方向進行了深入思考。

《數字貨幣的邊界:顛覆還是漸進式變革?》

張明 等 著

東方出版社

隨着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貨幣作爲金融創新的重要成果,正在逐步改變我們對貨幣的認知和使用方式。從比特幣的誕生到穩定幣的興起,再到央行數字貨幣的探索,數字貨幣的形態日益豐富,其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和挑戰也日益凸顯。在全球金融危機、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等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下,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受到了廣泛關注。數字貨幣的出現爲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迄今爲止的數字貨幣主要分爲三類:一是以比特幣爲代表的加密貨幣;二是以天秤幣爲代表的穩定幣;三是以中國央行數字貨幣(e-CNY)爲代表的央行數字貨幣。在張明看來,比特幣雖然具有去中心化、交易記錄可追溯等特點,但也因爲貨幣數量恆定而難免使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等問題,此外,比特幣底層不依賴任何現有貨幣體系,因此缺乏價值基礎而難以實現貨幣職能。穩定幣的特點是以聯盟鏈爲基礎,部分去中心化,價值基礎來源於底層資產池,池內資產可以是各種貨幣和金融資產的組合,但由於其具有私人貨幣的屬性、跨境監管複雜、對現行貨幣體系的衝擊較大,從而引起了監管的強烈反對。以數字人民幣爲代表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其特點是不完全依賴區塊鏈技術,中心化程度較高,價值基礎來源於主權貨幣信用,可被近似視爲主權貨幣的數字化形態。

張明認爲,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是長期漸進的過程。現階段,數字貨幣難以通過合法途徑從根本上顛覆現有貨幣體系,也無法通過自身技術優勢一舉解決諸如國際收支失衡和金融風險傳導等問題。在當前,數字貨幣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最佳方式不是尋求顛覆式的替代方案,而是作爲各主要主權貨幣的技術延伸和能力拓展,從降低交易成本、拓展支付模式等方面逐步降低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依賴。

在數字貨幣的發展中,中國的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張明指出,儘管數字人民幣在技術和應用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除了技術因素外,更多地取決於該國的經濟實力、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危機應對能力,其發展和國際化仍然面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