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老派追星日常 要不要來我家聽黑膠?
文 | 林太崴 (類比音聲玩家)
圖 | 聯合知識庫
在這高度數位化的時代,聆聽音樂的「儀式感」與上世紀相較有了截然不同的步履。現在的人們可以透過更簡便快速的方式,大門不出,按幾個鈕,便可輕易聽到想聽的音樂。聲波已化身爲一個摸不到的新資料夾。
唱片行成青少年的熱愛店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然而,也由於這樣的便利性,卻造成了一批爲數不少的人,開始反過來追求實體唱片。不可觸摸的數位音檔無論如何快速便利,卻塞不了這些人的牙縫,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浪漫感覺,某種類似於「等待情書」般的熱切心情,於是紛紛回到上世紀的聆樂儀式,包含錄音帶、CD,甚至到黑膠都開始重新被愛,實施老派之燕返。他們在按鍵中找到觸感,看着轉動中的實體唱片,也在視覺上找回被時代丟失的情懷,一邊聆樂一邊翻閱歌詞本,聞到油墨香味,而非盯着冰冷螢幕。
當「要不要來我家聽黑膠?」成了青年男女的約會起手式,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老物件開始被年輕世代重新簇擁的盛況。近年來,各大賣場也嗅到這股風氣,黑膠機、卡帶機、Walkman、CD Player重新上架,許多數十年前放在倉庫無路用的庫存唱機,現在又成了當紅商品,人們逐漸在新世代當中拉回老日常。
而我觀察到,約莫近五年來又從這個族羣中再發展出一個新儀式——既然聆聽老唱片成了日常,那麼,在舊載體中的明星是否也將重回人們的耳畔?「舊星新造」、「再追星」於是啓動。
《原版報紙資料庫》啓動「再追星」的新儀式。(圖/聯合知識庫)
在臺北大安區巷弄間的「聲色咖啡」(Sounds Good Cafe)就是以服務這樣的族羣爲樂的空間,在數位時代發展至頂巔時突然火熱橫空出世,反時代而逆行,只要是類比播放載體就絕對不放過,從愛迪生滾筒、留聲機、黑膠、卡帶、點唱機、盤帶,到CD,都在店內可以摸得到,還看到機器正在運作旋轉。
更重要的是,聲色經常舉辦各種簽唱發表活動,而且是以播放實體唱片來與歌手及樂迷近距離互動。我曾在現場看過戴佩妮、陳艾玲(芝麻)、金智娟(娃娃),全場樂得滿室聲香,擠在一起促膝,逐專輯細談。在這樣的「空氣」下,次次激盪出你我的時代回憶。在問答之間,衆人彷彿得回青春,有的人笑,卻有更多人感動落淚,那是在逝去的歲月刻痕中,流下的青春眼淚。我常身爲其中的一員,對於這樣的場域所製造出來的4D魔幻時光魅力,也感到相當難以置信。
在全臺灣各地,已有爲數不少像聲色這樣標榜以實體唱片爲號招的咖啡屋,形成了一股新勢力。美中不足的是,即便我們現在身處於數位時代,任何資訊看似流通便利,事實上卻仍有許多Google不到的知識。時光老師並不全然存在於沒有經歷過類比時代的大數據資料庫裡。以某種角度看來,報紙可說是上世紀的Google,滿滿知識與日常資訊儲於其中,只是它是存在於日日夜夜的印刷油墨裡。
有幸的是,「報時光」已將所有聯合報系旗下的報紙油墨瀝乾,曬出珍貴歷史字字句句,超過70年報紙全文數位化完畢。我常常進入「原版報紙資料庫」旅遊一番。說實在的,看到原版報紙的圖像感覺好奇特,就像真的回到小時候看報紙的氣氛,從排版、印刷到時代氣味,都能讓人神遊舊時代。
身爲黑膠迷與追星族的一員,我常在資料庫中遨遊,從中找到數量難以估計的珍貴報導,例如我在參加聲色咖啡舉辦的「星光之夜」金智娟場的活動之前,先進入資料庫,找到了丘丘合唱團成立的契機,也看到了娃娃歌唱的起點,然後命運如何安排她轉換跑道,進入飛碟及滾石。而這些知識對於鐵粉歌迷來說,都是無法在網路上得到的獨門訊息。而有了這樣的報紙提供的背景知識,再去參加活動,整個體驗感瞬時提升了好幾倍。有時候,在資料庫當中瀏覽了數十年報紙之後,突然覺得自己有一種「上帝之眼」的視角,彷彿我身處於大空之上,俯瞰某個人的生平大記事。
搜尋資料庫裡珍貴報導-丘丘合唱團。(圖/聯合知識庫)
最近驟逝的瓊瑤、劉家昌、中山美穗,在鐵粉心中造成相當大的震撼,我也進入資料庫中看看這些人的軌跡,瀏覽舊報紙,看看喜愛的明星曾經走過的路,更能由衷感佩這些人對於文化產業的貢獻。
打開老唱機,播放一曲老唱片,配一杯咖啡,再以舊報紙追星,這是我數位時代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