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邀司法院廳長與導演共談《判決》 王梅英:從電影中看見自己
▲導演安哲毅則從電影人、觀影角度解析情節走向與角色情感糾結。(圖/世新大學提供)
世新大學「廣電學產合作專題-司法與戲劇講堂」,7日於課程播放英美劇《判決》,並邀請司法院廳長王梅英以及導演安哲毅,分別以法律、戲劇專業分享觀後心得,同時也討論電影情節中信仰與生命之間的衝突性與爭議。
「我感覺在電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法官永遠在加班,與案件爲伍。」王梅英表示,此部作品想傳達給觀者的概念,並非僅是案件與判決本身,反而有更多的重點與討論是在產生判決之後,此案件對當事人的影響。
▲司法院廳長王梅英以法律專業講解《判決》的司法內容。(圖/世新大學提供)
一如《判決》中重拾生命卻開始懷疑人生的青少年,以及當庭法官所面臨的內心糾葛,面對判決後當事人產生的心理變化,僅感到無能無力。導演安哲毅也分析這部電影特殊的情節編導,「有別於以最終判決作爲結尾,這部電影把重點擺在判決之後一個法官的日常,把問題回到『人』的身上。」
同時,安哲毅也表示:「法院處理的是法律、並非道德。」他指出社會大衆傾向法律能給予最後的正義,但是有太多道德層面的問題與辯論,都無法透過法律解決。除了從觀影角度分析法律,安哲毅也分享,影劇人在設計角色的作法如同法官在施行判決,編劇安排每一位角色的情節走向,但他們卻無法全面地瞭解每個角色,因此爲角色的結果負責就也變得相當困難的事,然而,這對法律人來說就更加不易,因爲他們面對的是社會上真正的角色,是每一個血淋淋的案例。
▲司法院廳長王梅英以及導演安哲毅,分別以法律、戲劇專業分享心得,與世新大學學生探討電影情節中信仰與生命之間的衝突性。(圖/世新大學提供)
對此,王梅英指出,法律僅是社會運作的一環,法律能解決的問題,僅有限於案件本身,由於社會對法律的過度解讀與期待,間接產生很多質疑司法能力的聲音,「但這也給了法律人很好的警惕,在面對適用法律的判決時仍要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