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重磅救市政策!大白話總結來了

9月2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證監會主席吳清介紹政策組合拳,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整體看下來,政策力度非常之大,堪稱史詩級。當然,裡面涉及比較多的專業術語,很多人表示看不懂,我們用大白話來“翻譯”一下。

1

股票不能再跌了,央行兜底!

這兩年,很多優質龍頭股已經跌到位了:貴州茅臺跌了44%,比亞迪跌了26%,美的跌了30%,海天味業跌了69%,三一重工跌了67%……

那些妖股回落是很正常的,但一些優質的股票確實不能再跌下去了。這一波政策利好釋放流動性,國家隊直接砸下天量資金來護盤,你看上證指數都在蹭蹭漲。

2

很多企業活不下去了

可以併購重組,央行兜底!

由於需求的萎縮,企業的經營利潤下滑非常厲害。原來一杯喜茶33,現在一杯十二塊九,這還是中國最牛的奶茶,肯德基九塊九漢堡或雞肉卷選一個,再送你一杯咖啡或者可樂。

犟骨頭的創始人提到全北京規模以上餐飲利潤下滑了88%。意味着絕大部分的企業已經處於盈虧平衡點的邊緣,而市場的購買力萎縮中高端的消費更是大受影響。表面上是一杯奶茶和一個漢堡包,背後是消費者購買力的不足,和收入不確定下帶來的消費降級。

再看看地產周邊的行業,更是一片哀嚎。深圳卓寶防水的董事長都跑出來做網紅,要知道這些企業原來都是營收幾十億利潤大幾億的,一波浪潮下來基本歇菜。能轉型當網紅起碼還有現金流,一些教培機構直播帶貨,甚至到菜市場擺攤,背後就是經營不下去了。

現在這波降息降準,直接給行業有生命力的龍頭加上水龍頭,直接放水。很多企業的估值已經遠遠低於你重新投入創立一個公司了。因此這時候最好的方式不就是直接併購重組嗎?所以接下來的這一波大放水,股市的故事將會輪番上演,新一輪的行業洗牌即將到來!

3

房地產貸款利息普降

100萬減少10萬的利息!

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央行行長給買房人送出兩個“大禮包”:

1)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平均降幅在0.5個百分點左右)。

2)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至15%(二套房,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一個降利率,一個降首付,油門直接踩到底。

根據簡單測算,降低50個基點,對於100萬貸款本金、30年等額本息的還貸方式,月供可以減少300元,總利息支出減少10萬塊以上。如果買二套,那麼以200萬總價來說,之前首付要50萬,現在只要30萬,直接少了20萬。

4

房地產死不了

土地央媽下場接盤、房子央媽下場接盤!

關於土地和房子,此前已有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工具,資金來源是央行提供60%,商業銀行提供40%。但現在,央行說,錢我掏了——

商品房收儲的專項貸款資金,央行100%出資,全額兜底。

而且,以前地方專項債是堅決不允許流入房地產和土地市場的。現在口風變了——

允許部分地方專項債,用於土地收儲;引導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貸款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收儲土地、盤活土地。

通過商品房收儲來穩住供需,通過土地收儲來穩住地價,央行確實下了血本。

更重要的是,現在很多地方的房子,已經跌到成本價(地價+造價)了,再跌下去,就是“虧本大甩賣”了。

5

股市跌不了

不僅建立平準基金,而且下場調節股價!

央行向各券商、基金、保險公司,提供互換貨款全額資金,預估分三期共15000億元,並只能全部投入股市。這條新規有重大意義且耐人尋味。

這表明,下一步中國也將開始實行股權型公募基金制度,並逐步把原有的契約型公募基金,改造爲股權型基金。

央行以貸款方式,事實上變相向各公募基金公司注入原始資金。基金公司成爲基金產品的最大股東,從而爲股市提供長線資金而奠定基礎。還有央行這次又創立了股市回購增持的貸款資金頂目,扶持上市公司的股價,首期資金3000億元。

以上三個貨幣寬鬆政策,央行共爲股市提供約6萬8千億的流動性(已經明確了一萬八千億元)。也就意味着股市的長期股東有了,大家不用再去過去那樣追漲殺跌了,當然也有利於股價的長期穩定上漲。

6

市場不是沒錢嗎?

要多少給多少,還會降準,還會發長期國債!

按這個速度,每年大概3-5萬億,兩年就幹到10萬億,5年可能幹到40萬億,這厲害了!

過去央行一直放水,但是企業和居民不溫不火,居民有錢寧願存着也不下場,而企業的槓桿加無可加,因爲企業本身的市場主體在萎縮;另外經營性現金流大幅降低,這個錢銀行也不敢簽字放下去。

但是如果是國債,那麼這些錢就是由國家主導的一些大型央國企來上槓杆了,很多基礎設施過去很多年沒有漲價的,現在先漲價,漲價完之後原來不掙錢的公共單位一下子就掙錢了,那麼不就可以繼續發債擴槓桿了嗎?

該修的路繼續可以修,該建的水庫繼續建,國企央企下場來加槓桿,畢竟他們的資質在那裡,通過國企下場帶動民企的業務提升。畢竟很多央國企的業務最後還是需要具體的公司來承包來落地啊!

綜合看下來,這次央行、證監會、金管局真的盡力了。

接下來,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