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大基建新規!中央明確,這些項目統統叫停!

或許還有人記得,去年末至今年初的時間,曾經出現了一波“大基建重啓”的輿論熱潮。

地方重大項目大量申報、多城城中村改造啓動、鐵路軌道設備大批更新……種種投資託底經濟的聲音甚囂塵上。

然而,現實風向和預期的完全不同。

1

8月底,財政部、住建部等六大部門聯合印發了政策文件《市政基礎設施資產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

關於這份文件,大多數人關注的是其中第13條中的一句話:嚴禁爲沒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礎設施資產違法違規舉債,不得增加隱性債務。很多人認爲,這代表着大基建週期的終結。

實際上,這份文件的重點在於地方投資管理機制的改革。

2016年《基本建設財務規則》裡提到“各級項目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財政部門,加強本部門或者本行業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和監督,指導和督促項目建設單位做好基本建設財務管理的基礎工作”。

新規則提出“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會同本級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開展本地區市政基礎設施資產管理、監督檢查等工作,接受上級財政部門的指導和監督”,明顯拔高了“管錢的”部門地位。

此外,剛剛發佈的《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將“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機制,加強跨部門數據信息共享應用,堅決遏制化債不實和新增隱性債務”列爲地方化債的下一步重點工作,機制改革正在快速推進。

從這方面來看,地方基建收縮的意味,相當明顯。

不過,這就意味着“大基建時代終結”了嗎?

近年來基建收縮實際上有兩大特徵。

第一,基建收縮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發展基建的權力上移,國家拿回更多事權,以適配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需求;國家層面部署的大批軌交工程、地方重點項目、重點城市更新工程,以及近期興起的“運河熱”,說明大基建還遠未到終結的時候。

第二,基建收縮,收縮的大多是傳統基建,與之對應的新基建不僅沒有放緩,反而迎來快速發展的窗口期。

自2018年被提出以來,新基建就開始蓬勃發展。尤其在去年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後,和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的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再次提速。到目前爲止,超過300個城市啓動千兆光纖寬帶網絡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已經達到17個。

截至去年6月底的統計顯示,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76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到197EFLOPS,算力總規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

目前,全國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已全部開工,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同步佈局。

衛星互聯網自2020年正式納入新基建後,不到4年時間已實現重要突破。去年,我國多次成功發射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爲未來實現全球衛星互聯網覆蓋奠定基礎。

前瞻產業研究院對11個新基建重要領域投資額進行了測算,2023年,新基建至少調集了5萬億社會資金。

這波新基建熱潮短期內不會衰退。今年二十屆三中全會後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準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健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

全國已經有多個地區出臺了引導新基建發展。上海發佈了《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江蘇發佈了全國首個省級算力基礎設施發展專項規劃,廣東引發《“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等等。

未來,隨着數據中心、雲計算和工業互聯網細分領域規模釋放,新基建年投資規模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29年當年的投資規模或達到11.13萬億元。

2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爲,新基建是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的有效方法和抓手。

在需求側,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對於高速、智能化的基礎設施需求日益增長。新基建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對於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的需求,比如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智慧城市等,這些都是新基建直接或間接推動的新消費模式和服務模式。

更重要的是供給側,新基建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鏈升級和結構優化。例如,5G技術的商用化可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包括通信設備製造、智能終端、物聯網等。同時,新基建還能夠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率和質量,如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可以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

據此,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爲,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新基建不僅是通過投資穩固地方經濟的新渠道,更是針對相應市場進行產業佈局,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優化地方產業結構和培育新興產業的機會。

從具體領域來看,充電樁、雲計算、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是增長空間相對較大的產業。

以充電樁爲例,2018-2023年間車樁比及公共車樁比均呈下降趨勢,車樁比由2018年的3.23降至2023年的2.37,公共車樁比由2018年的7.89降至2023年的7.49,但仍明顯存在公共樁缺口較大的問題。

預計在2025年之後,隨着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逐步超越燃油車,充電基礎設施市場邁入成熟期,車樁比將達到2:1,並且行業內將可能大範圍盈利。這一需求勢必進一步推動充電樁設備的製造和銷售,以及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

地方政府應緊抓風口期,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提供補貼、優化建設環境等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充電樁建設。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充電樁建設的規劃和標準制定,推動充電樁的互聯互通和智能化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作爲更懂產業的科技型決策智庫,旗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所”將發揮“產業研究+大數據+技術洞察+招商資源前置”的獨家特色產業規劃服務,爲各地政府提供既科學,又前瞻,又落地的產業規劃整體諮詢方案。

前瞻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所研究了中國多地新能源產業發展模式,其中,深圳是發展充電樁市場和產業的模範。

自2023年6月宣佈建設“超充之城”以來,深圳已累計建成超充站550座,V2G(車網互動)站145座,充電設施達374000個。深圳還成爲全國首個實現超充站、充電槍數量超過加油站、加油槍數量的“雙超”城市,超充站數量是加油站數量的2倍,基本實現“一公里超充出行圈”。

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深圳目前充電整樁設備全國市場佔有率合計超過50%,作爲充電樁核心零部件的充電模塊全國市場佔有率合計超過70%。

具體來看,深圳推動“超充之城”建設有幾大可取之處:

-推動充電樁數量快速增長,規劃公共充電樁車樁比、超充樁佔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建設數字能源系統,依託於全市域級、自主可控、精細建模的統一時空信息平臺,建設“電力充儲放一張網”。

-融合新能源汽車車能、智能網絡化系統、道路基礎設施和雲計算,形成“車能路雲”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

在“超充之城”的基礎上,《深圳數字能源先鋒城市建設規劃》提出,開展“365行動”——以創新鏈、產業鏈、生態鏈三大鏈條共融共創爲核心,重點推動科技創新、能源轉型、產業升級、場景拓展、治理協同、開放合作六大任務,培育形成科技硬核力、數智驅動力、產業競爭力、治理軟實力和市場影響力五大生產力,樹立數字能源行業風向標,引領全球數字能源“新浪潮”。

前瞻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所認爲,雖然不是所有地區都具備複製深圳模式的成熟條件,但各地可以借鑑深圳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業發展策略。

通過優化政策環境、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各地可以抓住市場機遇,打造出既適應本土條件又具有競爭力的充電樁產業,爲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綠色能源的轉型貢獻力量。

3

除了新能源汽車之外,在其他新基建相關領域,前瞻產業研究院以其深厚的行業洞察力和專業的研究團隊,提前佈局了包括“電子信息產業規劃所”、“人工智能產業規劃所”等專項研究機構。

我們的服務包括但不限於:

· 產業發展定位規劃:洞察地方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製造業基礎、技術創新能力,提供最適合地區產業發展的規劃方案。

· 產業招商引資策略:深入分析全球和國內高端裝備產業發展趨勢,解讀相關政策,爲地方政府提供頂層設計的智慧支撐。

· 細分產業賽道選擇:根據地方政府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結合對產業發展狀況的精確掌握,精選具有發展潛力的細分產業賽道。

· 產業鏈招商圖譜編制:繪製高端裝備產業鏈圖譜,明確各環節的招商重點,吸引優質企業投資,促進產業集聚。

前瞻產業研究院憑藉深厚的業務經驗和豐富的案例積累,已經爲各地政府提供了多項全面、專業的產業規劃服務。

新基建在當前的中國方興未艾,相關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前瞻產業研究院願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共同開啓產業發展的新篇章,爲地區經濟的繁榮和國家的製造業強國戰略貢獻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在專業智庫的引領下,新基建能夠成爲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4-2029年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諮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