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挺住臺灣的脊樑(趙政岷)
前臺大校長管中閔與知名作家楊渡合作撰寫新書《大學的脊樑》,排行榜勇奪三冠王。(中時資料照/黃世麒攝)
前臺大校長管中閔與名作家詩人楊渡寫下了《大學的脊樑: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一書,記錄從2018年1月5日臺大校長遴選結果揭曉後,管中閔因政治的干預無法上任,引發了一場臺灣政治、高教史上的劇烈風暴,幾乎摧毀了起步未久的大學自治。
事件已經過了4年,當時整個社會目睹了長達1年多政治力肆無忌憚、無所不用其極地介入大學自治。當權者動員政治、媒體和網路的力量,試圖以謊言摧毀一個學者的人格與清白,也粗暴干涉一所頂尖大學的校長遴選結果,寧讓其陷入長期空轉也在所不惜。事件主角管中閔身處風暴中心,遭受各種力量夾擊,身心飽受摧殘。最後雖然挺過這場風暴,但他不是勝利者,只是一位不願也不曾被擊倒的倖存者。他自己說這書是「劫後餘生記」。
這書以書市經驗來看並不友善,厚達520頁,定價560元偏高。純文字、黑白書,而且事件都已過多年,還有多少人有興趣?按往例政治議題書有時是市場春藥,但絕大多數是票房毒藥。書首發全臺灣各書店的總訂購量是1400本(你沒看錯,這是目前臺灣的書市,已比一般書多了4成),出版社首印4000本(已算大膽),沒想到跌破大家眼鏡,一上市洛陽紙貴,到處缺書,有人笑說比買雞蛋還難。才1周書已4刷,總印刷量已達當初市場下訂量的11倍。不是說大家都不看書嗎?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書猛爆式的大暢銷?
以產品分析就書論書,作者管中閔博士「人設」正直風趣,得到正藍淺藍與淺綠的支持。這書的「議題」——大學自治是臺灣社會普遍的價值認同。而書的內容在楊渡的執筆下,邏輯清楚,事情進展高潮迭起,讀起來絲絲入扣很好看。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形容這是部「傷痕報導文學」。但臺灣社會爲什麼要有傷痕?
這書的消費型態也很特別,許多讀者不用看到書就買,並不在乎書好不好看,而是對書的主題理念與意識形態認同。許多人是一次幾十本到書店直接掃走,買去送人,難怪書架一下變空。這是一種移情效應?眼看藍營總統候選人出不來、國民黨選策會72小時結束運作、賴清德民調領先將成爲下一任臺灣總統?一連串的氣氛,引起了藍營的社會集體焦慮,可能反映到這書的購買上?這像股當年韓國瑜引起的「韓流」,而這書的頁數剛好是520。
是一本書的逆襲打破了書市的沉悶?不只,這是臺灣一股力量正在爆發。與其說是挺管,應該說是挺大學自治。非關藍綠,大家要挺住大學的脊樑,更要挺住臺灣的脊樑。楊渡說:「書寫,是記憶,也是反抗」。脊樑爲挺立之本,這是見證歷史之書,也是一本時代知識分子風骨的記憶之書。是爲彰顯自由民主精神的書寫,爲臺灣知識分子堅強、柔韌、永不屈服的風骨,留下鮮活的見證。
政治無情,藍綠白或許主張不同,但價值不滅,臺灣社會人心追求的公理、是非、正義、民主、永續不能被破壞,必須維繫。脊樑毀了,人就死了。不管誰來執政,沒了臺灣精神、臺灣價值的臺灣,還是臺灣嗎?
(作者爲時報出版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