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付保護費要做的功課(唐開太)
競選期間川普提出「保護費」的概念,根據路透報導,臺灣可能透過提前進行大筆軍購,展示自衛決心。圖爲國軍的美製愛國者3型防空飛彈。(示意圖/中時資料照)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剛出爐,川普再度入主白宮,有關競選期間川普提出「保護費」的概念,果不其然引起各界關注。根據路透報導,臺灣可能透過提前進行大筆軍購,展示自衛決心;另則報導也引述業界消息,指華航即將敲定一筆由美國波音與歐洲的空中巴士拆分的長途客機訂單;甚至國人還擔心川普會要求臺積電2奈米制程提前赴美設廠,經濟部長郭智輝因此出面指法令尚不許可。
這些訊息片面折射出臺灣人民對於美國川普政府可能在未來百般需索的擔憂,但同樣的擔憂也出現在日本與韓國,因爲美國在當地尚有一定規模的駐軍,在川普上屆任期內,基地分攤費的談判更使日韓兩國承受煎熬。
然而,放在更長久的歷史來看,冷戰時期臺日韓鑲嵌在美國的區域安全架構下,因爲美國吃富的霸權成本,享受了一段長期的安全紅利,在冷戰結束後,尤其近20年中國國力的崛起,美國支付霸權成本的意願降低,在孤立主義瀰漫的氛圍下,要求盟友支付更多安全成本,也是結構性的必然。關鍵在於這些美國盟友願意支付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不支付,又將付出何等的代價?
再進一步檢視上述揭露的訊息,我們可以發現有些貓膩其實有理可循。首先,美臺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推斷臺灣可能在明年(2025)第1季度啓動軍購計劃,這個軍購計劃將是一個「定金」、「頭期款」(down payment)。這個概念並不新鮮,大致上也就是安倍首相當年對川普政府執行的政策,相較其他未如日本採行的國家,往往在對美談判上付出代價,美中貿易談判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臺美軍售涉及雙方多年建構的體制與規範,尤其美方的國會與行政部門皆會涉入,若川普政府任命官員的速度如同上屆一樣緩慢,缺乏主事官員恐怕無法讓軍售案快速進行,尤其雙方多年來對於軍售項目與規模如何和臺灣防衛需求相符,也有一定的認知,想在這方面有重大突破,在現實上也有其限制。
至於長途客機訂單的拆分,分購兩家公司的客機本就是爲分散風險,若爲了要討好川普,大可整筆訂單交給波音。
最具爭議也最讓國人擔憂的是川普可能要求臺積電擴大赴美投資,因爲此舉可能讓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空洞化, 甚至失去作爲地緣戰略籌碼的「矽屏障」。從拜登時期臺積電在美國建廠與投資的經驗來看,美國勞動成本高,半導體人才不足,或者面臨英特爾、高通等美國公司的搶人大戰,速度不如預期,這是客觀因素的限制。川普可能不會理解這些原因,或者就是橫了心要臺積電自己直接解決問題,然後配合美國政策擴廠增資。
但是,臺積電其實也是一家跨國公司,其營運也必須迴應投資人的關切與需求,有趣的地方來了,臺積電至少有8成的投資人來自美國的華爾街,相信其中也會包括川普的若干金主,權衡之下,屆時川普會怎麼做,還有值得觀察的空間。反倒是當年到威斯康辛州設廠的富士康,郭臺銘董事長跟川普一起剪綵的畫面歷歷在目,恐怕面臨的壓力也不小。
簡言之,「保護費」也就是美國亞太盟友需支付的安全成本,這個壓力會同時籠罩在臺日韓等國身上,也必須由這些國家的朝野共同承擔。相應之下,如何建立內部溝通與協調機制,共同應對壓力,也是這些國家的功課。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