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練兵要能派上用場(呂昭隆)

黃重彥公佈,蔡英文(右)與國防部將領蹲着開會的照片。(圖 / 黃重彥提供)

兵役役期延長爲1年,明年就要上路了,國防部寫了26頁說帖,總統府並秀出1張蔡英文總統蹲在地上,與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國防部資源規劃司長鄧克雄等人討論兵役改革的照片,「當時已經討論到第40多個版本」,最後是第57版本定案,說明政府的慎重。

不過,延長役期的役男要訓練什麼?怎麼訓練纔不浪費當兵的時間?這可是門大學問。說帖中,羅列許多項目與構想,但如果看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所着的《臺灣的勝算》,是不是有些方向根本起頭就不對了,值得各界深思。

就陸軍建軍而言,李喜明反對裝甲大軍,因臺灣地形崎嶇複雜又高度城市化,無用武之地。此外,李喜明書中認爲,如何訓練、操作、使用、維護這些裝甲武器,對陸軍就已經形成嚴重的障礙。臺灣地區多山,地狹人稠,開闊地區不多,相對可供甲部隊訓練的場地自然有限,而且訓練部隊人員還必須熟練操作這些複雜的重型機械,更是高難度的挑戰。我們可以簡單思考一下,以臺灣這少數幾個訓場,提供數以千計的戰甲車輛實施野地操作訓練,每年每車每人可以分配的時數是多麼稀少!

李喜明還認爲,保養維護的挑戰也不低。由於使用時數及行駛速率偏低,容易導致汽缸長年低溫積碳,所造成連帶的零附件損害問題,這些都是海、空裝備因爲經常性使用不容易發生的毛病。陸軍裝甲部隊的裝備妥善率向來令人質疑,也屢遭詬病,不過由於在平時,他們不需要執行像海、空軍一樣壓力繁重的巡弋任務,因此不需要接受嚴峻的現實考驗。一旦面臨解放軍全面進犯,或必須面對國土防衛地面作戰任務,這些重型裝備的妥善與否,就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李喜明強調,陸軍必須深刻體悟,數量龐大、老舊、低妥善率的重機械裝備,不但難以發揮戰力,也經年累月地在腐蝕官士兵的士氣與形象。這些重裝備已經是陸軍戰力的負債而非資產,因此,要調整陸軍兵力結構的首要,是捨得汰除老舊過時的重裝甲機械裝備,將節省下來的資金挹注於野戰防空及反裝甲飛彈、火箭,以及快速靈活機動的火砲系統。

李喜明上述的看法,不少海空軍將領是認同的。面對兩岸軍力的大幅差距,如果國軍兵力結構不改,徵來這麼多兵,訓練方向卻不對,又有何用?李喜明也主張陸戰隊要轉型,汰除戰甲車等重型裝備,海軍苦於難以獲得岸置飛彈部隊人力,陸戰隊可以轉型接手。

當然,李喜明的主張不一定對,或是走得太前面。但將來以1年役期爲主力所編的守備旅,編裝得務實創新,練的兵,才能派上用場。